《未来简史》的读后感800字

时间:2025-04-06 19:15:15 晶敏 读后感800字 投诉 投稿
  • 相关推荐

《未来简史》的读后感范文800字(精选14篇)

  读完一本书以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未来简史》的读后感范文800字,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未来简史》的读后感范文800字(精选14篇)

  《未来简史》的读后感800字 1

  尤瓦尔赫拉利所著《未来简史》观点新颖,内容丰富。拜读之后,有一种悲观的感觉。其实,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换一个角度看,人类前途未必如此。

  首先,从人类发展史看,总体上是进步的。从原始社会到农业社会,人类摆脱了茹毛饮血、危机四伏的生活,圈养牲畜种植庄稼,生活稳定;从农业社会到近现代工业社会,大多数农民改变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进厂打工;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大量从事机械劳动的产业工人走向灵活多样的服务业。

  其次,(按书中观点)从第三个千年来看,曾经长期威胁人类生存、发展的瘟疫、饥荒和战争已经被攻克。从未来发展看,人类将面临长生不死、幸福快乐和化身为神等新议题,越来越多的工作将由机器代替,解放人类的体力和脑力。即便绝大多数人将沦为无用的阶级,也不愁吃穿,甚至可以成天沉湎于虚拟世界……这不是今天许多人梦寐以求的生活?!

  最能说明社会进步的是人类数量的增加和人均寿命的延长以及人类在生物界的绝对控制权。

  综上所述,我们要乐观看待未来社会的'发展。

  当然,在社会发展的每个阶段,人类还面临不同的困境。例如农业社会阶层分化的陷阱,工业社会资本对工人的剥削,未来世界发展中的各种风险等,但究其根源,并非是人类知识和现代科技的发展,而在于人类贪得无厌的欲望和生存竞争的生物本能。

  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当今世界,生物科学、计算机科学、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迅速发展,让许多人目瞪口呆,让一部分人手足无措乃至抓狂。

  社会的发展有其客观规律,作为弱小的个体,生存其中必须趋利避害。我是属于EDIRW群体,即来自东方、受过教育、工业化、退休、妇女的群体(相对于WEIRD即来自西方、受过教育、工业化、富裕、民主的群体),也要用乐观进取的态度来对待这个不断变化的世界。要加强学习,吸收新事物;不随波逐流,量力而行,把有限的精力用到刀口上,充分享受现代科技给自己晚年生活带来的便利。

  世界的本质是什么?未来往何处去?不必深究。个人是渺小的,是由细胞演变发展的生命个体而已,快乐活在当下!

  《未来简史》的读后感800字 2

  看完《未来简史》归结于一句话:万物互联让人类的能力指数上升,人类放弃意义而追求力量,智人失去控制权,极少数人控制世界。放下书,世界还是世界,贸易摩擦,围追堵截,崛起增长与压制,民粹主义与开放合作,现在还是柴米油盐,未来还只是未来,甚至可能永不会成为现实,当前独善其身仍然可行,一切似乎没有变化。一千六百多年前,陶渊明就说了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嗯,就这感觉,感觉都没变。

  但有些想法在悄悄地变化:

  1、认识到靠虚拟的愿景、文字和货币,人类开展了大规模的分工协作,从此一骑绝尘。大规模协作是人类力量提升的核心关键。

  2、对自由人文主义,平等,自由,自由意志,独立意志,追随自己的内心,不那么确定,那么执着了。

  3、对万物互联,个人隐私,数据自由,有了新的认识,或许,这是人类进行大规模协作,大幅度提升力量的必然趋势,势不可挡,顺者昌逆者亡。

  4、意识到如果生命最终只是技术问题,会有截然不同的价值观。

  另外,我会想人和人的差异在哪里?答案是:能力,见识和眼光。

  1、能力包括了决断力、执行力、理解力、与人连接力,意志力,当然也包括了语音能力,运动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逻辑推理能力,总结能力,洞察能力,规划能力,情绪控制能力等。

  2、眼光高低取决于见识,见识又取决于知识和能力。为什么会目光短浅,因为没有见识,为什么没有见识,很多知识不知道,知道了也没有能力抽丝剥茧,归纳总结形成自己的观点啊。

  不同的选择造就了不同的人,而选择是基于已有知识、能力、见识和眼光的'选择。

  有些事我们知道自己知道,我们也知道自己有些事不知道,知道的东西多少,决定了人和人的不同。有些事我们不知道自己知道,但它总是通过直觉、感觉,隐隐地,经常性地影响我们的选择,而大部分的,是那些我们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部分,我们不知道,所以就会执,就会固执己见,就会画地为牢,就会刻舟求剑。你的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部分,是他人知道自己知道的部分,这就是眼光、境界、定位的差异来源。

  《未来简史》的读后感800字 3

  看完了《未来简史》,再一次被震撼到,倒不是因为描述的未来中人可能永生也可能灭亡,当然这的确也很震撼,不过算不上什么新见识。书中真正打动我的是贯穿于人类发展的一条暗线——人生的意义,虽然这个终极问题还是没有答案,也可能根本就没有答案,不过对这个问题的不断追问也造就了人类文明本身。

  用书中阴阳的比喻——阳即力量(科学),阴即意义(价值),两者此消彼涨,过去几百年阳占尽了上风,“现代生活就是在一个没有意义的宇宙里不断追求更多的力量”,未来到底是阴阳失衡还是阴阳转换?马克斯预言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激化,反而提醒了资产阶级,缓和了矛盾,书中的'预言也是按现在的形势推演,至于未来是否会因为预言而改变?我等鼠辈也只能拭目以待了。

  人何时为人?我觉得不是直立行走,不是能够使用工具,不是有了情感,不是有了意识,而是从能够反思开始,从我们开始问那三个终极问题开始——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在此之前我们的意义是基因内置的——生存和繁衍。我们的行为和其他生物一样,源自一套根植在骨子里的“算法”,饿了就要吃,见到异性就要做,虽然这时也能产生社群,也有情感,也有惩恶扬善,但其实都是自然选择和博弈共同产生的”算法”。个体的意义就是尽可能提高自己的力量(体力,智力),此时可谓阳盛阴衰。

  而当我们开始反思那三个终极问题,就必须要有答案,自然界厌恶真空,于是就有了宗教,宗教完美解决了所有终极问题,但是却限制了人类本能上对力量的追求,此时可谓阴盛阳衰。

  自文艺复兴起,人文主义大行其道,其声称人的意义就存在于每个人本身,人生体验就是意义,努力去追求力量(科学)吧,“在生命最广泛的体验中,提炼出智慧”,此时再次回到阳盛阴衰,但是基因赋予的意义(生存、繁衍),宗教、文化赋予的意义仍然存在,与人文主义的意义相互冲突,也就难怪这么多人感到迷茫了。

  许多人预言未来是人工智能的时代,但目前来看,人工智能对于“我要到哪里去”并没有新的答案,还是由人来赋予意义(价值),所以还只是人类力量的延续。也许未来人工智能开始反思这些终极问题时,人类才会真正被替代吧,到时到底是阳盛还是阴盛,还是毁于一旦就不得而知了。

  《未来简史》的读后感800字 4

  今年单位组织的读书月活动,我选择了前段时间一直关注的一本书——《未来简史》。它是《人类简史》的以色列历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的又一部力作。如果说《人类简史》是关于我们从哪里来,那么《未来简史》就是关于我们人类的未来命运。

  该书主要讲述了未来的人类(书中称“智人”)将摆脱历史上一直困扰人类的三大问题:饥荒(和贫穷不是一回事)、瘟疫(是指大规模发生的让人束手无策的致命传染病)和战争(是指全球规模的),未来的人类分化会更加剧,绝大多数人会沦为“无用的人”和“没有自主的人”,只有少数精英会利用生物技术主动升级,进化成为掌控这个世界的“神人”,他们和我们的区别,相当于我们和猿人的区别。对于永生、幸福和成神的追求将成为未来社会的主旋律。现代社会制度立足的根本:自由和平等将会消亡(神人可以通过操控基因,改变你大脑里的化学物质分泌和电波信号从而操纵你的意识,让你无从反抗,也可以通过更换人体的全部配件,甚至将意识转移到机器上达到永生,从而打破“死亡”这一上帝留给人类最后的平等),万物互联网正在形成、而我们的一举一动甚至是每一个意识都是喂养这个庞大数据库的`养分,一切生命和意识不过是算法而已。

  对于未来,我们人类一直在不断的畅想,其实我们现在对于未知的未来的研究方式,仍然和写资治通鉴时的古人一样,历史怎样,我们觉得未来会怎样,也不知道这个规律是否仍然奏效。不过长期看,预测未来无论对错,其实对于未来没有大的影响。本质上我们对于未来无能为力,历史车轮谁也挡不住这话当然也适用于未来。

  人类大船驶向未知大洋,我们是这船上一代代的水手,貌似遇到问题只能遇到再开始着手解决,很难发明一劳永逸的方法来面对未知。所以读这本有意思的书对工作生活没啥作用,属于懂得很多和生活彻底无关的道理,当然不能用它来指导生活。不过暂时的,把我们从个人的喜怒哀乐宠辱得失中抓出来歇歇,在内心中扮演一下人类导师角色,替整个人类操操心,给我们自己放松下。

  《未来简史》的读后感800字 5

  《未来简史》中,雅克·阿塔利从已知的历史和科学角度出发,讲述了一段有关未来50年令人难以置信的故事。他剖析了各国之间的关系将如何发展以及我们的日常生活将发生怎样翻天覆地的变化,人口动荡、居民迁移、工作变迁、以崭新形态出现的市场、恐怖、暴力、气候变化以及宗教影响力的提高都将在其中发挥作用。

  他揭示了巨大的技术进步将以何种方式颠覆我们的工作、休闲、教育、卫生、文化和政治制度。他认为,那些现今看来丑恶的品行或许会在将来某一天获得人们的.认同。

  为什么我们要去了解过去,为什么我们要去猜测未来,我们又怎么能从过去和未来中度过现在,这可能是本书主要想探讨的问题。人类无论如何发展,其归根到底,都是想要过上自己所认为的幸福美满的生活。所以问题来了,什么才是幸福?

  作者在本书中没有直接回答,但在他之前另一本书《人类简史》中给出过观点:真正的快乐是“生命整体有意义、有价值”,就这么简单。正是意义,也就是我们头脑中虚构的现实,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发展。这个话题其实贯穿了《未来简史》全书。从狩猎采集时代,到农业时代,再到现在的工业科技时代,意义的内容一直变化迭代,从各种宗教到人文主义,激励着人们不断改造世界。

  但是到底需要多少东西才能达到幸福呢?怎么去定义生命是有意义有价值的呢?有的人说吃饱穿暖就是幸福,有的人说功成名就就是幸福,有的是说身体健康就是幸福,这么听起来,感觉幸福是个人体验而非社会进度,那为什么我们还要不断推进社会的发展呢?作者书中提到,“如果我们的祖先知道我们现在所拥有的工具,一定会以为我们的生活如在天堂般无忧无虑。但事实绝非如此。虽然人类取得了诸多成就,却一直有一种压力逼着我们继续生产、不断努力。”

  这种压力,可以称之为“人类的贪婪与欲望”,其也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而增加的。我们从一开始的身体健康,到进一步的吃饱穿暖,再到进一步的功成名就,正是这些不断膨胀的欲望,让人类社会进步。

  前文说道,作者在书中认为,那些现今看来丑恶的品行或许会在将来某一天获得人们的认同。个人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是,在科技社会的发展下,人类的生活或者生存观念将会有极大的变化,这正说明了“存在即是合理”的说法,未来可以根据过去和现在进行猜测预判,但绝对不是定量,所以希望世上的人,安之若素即可。

  《未来简史》的读后感800字 6

  未来到底会怎样?这个引人深思的问题,一直困扰了许多代人。但无论是谁,那些科幻小说电影关于未来的描述大多都是以人类为中心作前提的。

  然而《未来简史》却提出了未来人工智能可能会取代人类,顿时社会上一片哗然,各位大咖纷纷议论起人工智能,仿佛人类末日已经来临一般。

  本书通过对人类社会的过去和现在,展望未来。前面两章回顾了人类社会的过去跟现在,这部分在《人类简史》已经论述过了,重点是第三部分的对未来的展望。

  作者认为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人类将逐渐退出舞台。人类并不比其他动物神圣高贵,最终将跟曾经统治过地球一段时间的霸主——恐龙一样销声匿迹。不同的是恐龙的退场是由于气候环境的.突变,最终无法适应气候条件而灭绝。而人工智能统治地球以后,人类并不会消失,那么人类会以什么形式继续生存呢?作者给出了这样一个答案:人类将会分成几个层级,最高层级的人类统治人工智能,人工智能将统治下层人类。随着人工智能不断升级,最终将统治所有人类。到那时候人类就跟现在的野兽一般,地球霸主的宝座又一次易位,人类降格,跟野兽无异。

  尽管有大部分人宣称人类比野兽高贵多了,我们有思想,能创造各种新事物。但随着科学的进步,研究表明,思想只是算法的一种表现。而且现在的人工智能创造的音乐比音乐家更动听。人类标榜的高贵土崩瓦解,最后的一根稻草已经不复存在,人类只能低下高贵的头颅,承认自己与野兽无异。

  这现实确实让人难以接受,但这就是现实。在人工智能升级取代人类之前,我们需要仔细想想未来到底还能干啥了。

  当然这个人工智能取代人类只是作者的一种预测,并不代表未来的走向。作者观点有点悲观,到底是人工智能控制人类还是人类使役人工智能,这还需要时间验证。但无论如何,财富两极分化,人类阶级固化是无法避免的了。

  《未来简史》的读后感800字 7

  “水滴石穿,绳锯木断”。一滴水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然而只要坚守信念,许多滴的水,坚持不断地就可以把顽石洞穿,同样的道理,柔软的绳子能把硬梆梆的木头锯断。人生的路很漫长,不可能一帆风顺,有时挫折和困难常常不期而遇,但我们只要坚守信念,就会取得成功。

  越王勾践,为了振兴越国,他宁愿沦为吴国马夫。可是他却没有因此而放弃、气馁,他在别人的嘲笑中积蓄自己的`力量,每天必尝一遍的苦胆也比不上他内心的苦,在屈辱中,他复国的信念更加坚定,终于,他奋起了,他率领越国将士拼命厮杀,吴国大败,勾践,在永不动摇的信念下实现了自己的夙愿。

  唐朝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读书,一天,趁老师不在屋,他偷偷出门去玩,他来到山下小河边,见到一位老婆婆在石头上磨一根铁杵,他很纳闷,上前去问“老婆婆,您磨铁杵做什么?”老婆婆说“我在磨针”。李白吃惊地问:“哎呀,铁杵这么粗大,怎么能磨成针呢?”。老婆婆笑呵呵的说:“只要天天磨,铁杵就能越磨越细,还怕磨不成针吗?”。李白听后,想到自己,心中惭愧,转身跑回了书屋,从此,他牢记“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道理发愤读书,终于成为了一位伟大的诗人,并被称为“诗仙”。

  霍金21岁的时候,他被确诊患有罕见的、不可治愈的运动神经病。1963年,医生说他只能活两年半。不久,他完全瘫痪了,1985年,霍金又因肺炎进行了气管造口手术,此后,他完全不能说话,只能依靠安装在轮椅上的一个对话机和语音合成器与人进行交流,看书必须依赖一种翻书页的机器,但他还是完成的巨作《时间简史》,这一切都是因为他的坚持。

  坚守信念,成功就在脚下。坚守信念,是事业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

  因为坚信,所以坚强,因为坚强,所以进步。无论遇到了什么样的挫折与打击,我一直在坚强奋进,我坚信我可以打拼出一个属于自己的天地,创造一个美好的未来。

  《未来简史》的读后感800字 8

  未来的魅力在于其神秘莫测。赫拉利以他独特的视角,剖析了人类在历史上的璀璨成就,解读了成就背后的矛盾,以及对未来疯狂、大胆地预测。

  历史难以预测未来。该书最困难的,也是最受人诟病的就是他对现在和未来大胆的分析,和科学实验不同,历史上的理论没法去预测未来。我们可以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去设计机器、设计分子、设计蛋白质,并且预测他们的性质,尽管不能百分之百的准确。历史和股市尤为相似,无论你怎么收集过去K线的数据,你也没法仅仅根据这些数据去预测未来的走势。那些历史的经验很有可能就会成为历史,而未来的经验只能等到未来才能得知。

  归纳推理不适应于历史,演绎推理也可能错漏百出。人类社会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数不清的矛盾纠缠在一起,作者挑出了主要的矛盾,对未来进行演绎推理,但是演绎推理不能忽视细枝末节,尤其是当细枝末节交错纵横,不可忽视的时候,只针对主要矛盾的演绎推理,就极有可能导向错误的答案。

  数据主义也好,人文主义也好,都可以说最先进的几种主义之一。人类的历史就是在旧有的、落后的主义中,发展出新的主义,这样一种递归的算法,未必会得到最佳答案,或者说,根本就没有最佳的答案。人们所能做的,只是不断地适应、再适应。但是,当进化的遗留在基因里的痕迹,足以被抹消或者消除的,可能就达到了递归的.最佳值。但谁又能想到人类会不会开启下一个递归?

  刚才的分析都是基于逻辑的思考,逻辑的思考又建立在人类基因决定的大脑结构上,大脑的思维模式有没有可能有先天的盲区,如果有,我们能否找到它,我刚才的所写又正确否?人类所构建的逻辑、文明又正确否、合理否?

  这个答案我们可能找不到,以后也找不到,但是

  人类是好奇的种族

  探索脚步不会停止,思考不会停下。

  《未来简史》的读后感800字 9

  此书在2017年一上市,我就买来读了。作者尤瓦尔赫拉利承接了他的上一本著作《人类简史》的主题展开讨论。

  如果说让逸爸用一句话概括《人类简史》的主题,应该是:人类,或者准确地说,我们智人只是人种的一种,没什么了不起。人类成为世界的主宰是因为我们有了三次革命:认知革命、农业革命和科技革命;且学会了用编造故事的方法将大规模的人凝聚起来,共同协作。

  赫拉利认为智人没有什么了不起。未来也会保持没什么了不起的状态,所以智人千万不能得意忘形,得保持一种敬畏之心。对什么保持敬畏之心呢?答案是:要对数据主义保持敬畏之心,因为人类的自由意识不靠谱。

  我尝试概述一下他的大致观点:

  1.我们智人有别于动物,不仅仅是因为我们智商高于动物或其他族人(如尼安德特人)和发明工具,更重要的是我们人类能编织一个意义之网并让大多数人能相信这个意义之网,从而进行灵活的协同合作;

  2.意义之网在农业时代后凸显,从各类神灵的崇拜,到世界三个宗教,再到法国启蒙运动后的.人文主义(以人为本)。因此,人文主义同样是宗教。

  3.人文主义中的三个分支:自由主义、社会主义和进化人文主义,在20世纪经历80年的角斗后,自由主义完胜并主宰世界至今。

  4.自由主义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一切要以聆听个体内心声音为主,即自我意识为上。然而,现代科学印证,自我意识或者说自由意志只是一种算法,并非人能控制,会被人工智能算法代替。从而,无法避免地进入数据主义至上的时代,数据主义成为新的宗教。

  5.人类几千年来,克服了三大难题:饥饿、瘟疫和战争。然而,人类无法满足现实的本性,会推动我们继续向新的三大难题进行挑战,即永生、神人和持续幸福。我们在生命科学、人工智能等领域不断的探索,寻求三大目标的突破口。

  《未来简史》的读后感800字 10

  从古至今,人生一直是人们最关心最为重视的,有多少名家感叹光阴的流逝,庄子就曾经说过: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人生就像白驹掠过,稍纵即逝。杜甫说:人生有情泪沾臆,江水江花岂终极。刘禹锡人生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白居易,曹操也有类似的诗篇人生百年内,疾速如过隙。,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等等。

  从古人的字字句句之中,我们不难看出,生命是转瞬即逝的。所以,在这短暂的生命之中,我们更应该去合理的规划他。就在孔子感叹光阴流逝之时,他给千万代的后人描述出了这样的一种人生。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句话的大致意思就是:我十五岁的'时候立志研究学问,三十岁确立自己的理想,四十岁不为我所做的事情而迷惑,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法则,六十岁时无论听到什么,不用多加思考,都能领会其中的意思,并明辨是非。七十岁我的道德修养到了一定的程度便可以随心所欲地做事,而不逾越法度规矩。

  在我看来,这是一个大致的人生路标,在这些路标上面。有几个重要的阶段被孔子很重要的强调了出来。孔子所说的十有五而志于学,是他自己的一个起点,也同样是对学生的一种要求。

  孔子曾经说过: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他是说,自己并不是生下来便了解很多事情的,只不过是对古人的经历与事情非常感兴趣,而一直不断的学习。对于今天这样一个信息化的时候,需要学习的东西非常多。现在许多的孩子并不是十五向学了,可能上幼儿园的时候就开始学习了。但我觉得这样并不一定管用,并不一定对孩子的未来有用。孔子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要边学边思考、还要去应用。把自己所学的知识去最大化的利用。就在这样一种学于思的磨砺与历练之中,不断提升自己,慢慢地有所感悟。

  《未来简史》的读后感800字 11

  读《未来简史》的第二部分有点迷糊,不知道重点在说什么。直到结尾点出人类凭借创造出基于想像的“互为主体的现实”统治世界,才有点摸着头脑了。

  作者的这个观点在《人类简史》里就说到过,那时候说的是“人类凭借编故事的能力统治世界。”那样说的时候我好像一下就懂了。作者在第二部分用两章的文字解释了凭什么得出这个结论。

  人类跟动物的关系变化,从狩猎采集时代的众生平等,到农耕时代人类为了自身利益豢养家畜。人创造了神和宗教来合理化人高级于动物这一原来并不存在的现实,并借助神与自然沟通,做交易。接着人类从农耕时代进入科技时代,人类可以凭借科技经济政治直接有效的解决原来需要神作为中介的各种自然问题。神也面临下岗危机。

  神和宗教就是人类创造——或者也可以说是编造出来的互为主体的现实。大概这样的“事实”对于有宗教信仰的人群是很难理解很难接受的观念,所以作者要通过大量的'数据,实验,传说,说明动物和人一样拥有情感,意识,甚至有部分的动物比人聪明,比人有更强大的力量。但7万年的演化结果是人类统治着所有动物,而不是人类被更聪明更强壮的动物统治。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只有人类懂得高效灵活的大规模合作,而这种合作正是基于想像的秩序,比如宗教,体制,法律,价值观,信用,货币等等等等。

  所有的这些都只不过是人类创造出来的互为主体的现实——只要大家都信,这些就是客观存在的现实,如果大家都不再相信。所有的一切都不过是子虚乌有。

  不知道后面的内容作者会不会通过大部分人类跟小部分人类的区别,来论证大部分的人类其实是跟家畜一样的存在,只有创造“互为主体的现实”的那部分人类才是这个世界的主宰。生而为大部分人类中的一员,要怎么活才能不是个悲剧?像那头叫夏洛特的小猪一样算不算活得比较值?或者猪就该本本分分的过它的猪生,狗就该本本分分的过它的狗生,那样起码不会过得很纠结?

  《未来简史》的读后感800字 12

  正如《卫报》的评论,“(本书)开篇就以令人艳羡(同时也是令人警醒)的文字明确指出,由于基因技术、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正在不断改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与其他物种之间关系,所以我们所有物种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甚至可以说,这本书比他(本书作者:尤瓦尔.赫拉利)那本了不起的《人类简史》根据可读性和重要性”。

  掩卷沉思,感触尤深,诚然,当今社会,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物联网技术如大浪淘沙般对各行各业带来前所未有的革新甚至是冲击,人工智能的蓄势待发,超越人类智慧已成为必然,《未来简史》一书似乎也在暗示着这样的答案,“2013年9月,牛津大学的CarlBenediktFrey及MichaelA.Osborne发表了《就业的未来》研究报告,调查各项工作在未来20年倍计算机取代的可能性。根据他们所开发的算法估算,美国有47%的工作有很高的风险被计算机取代。例如到了2033年,电话营销人员和保险业务员大概有99%的'概率会失业,运动裁判员有98%的可能走性,收银员97%、厨师96%、服务员94%、律师助手94%、导游91%、公交司机89%.......(P293)。”看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我们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规划和职业发展。

  《未来简史》以极具开拓性的思维、宏大的历史视角和独到的观点,颠覆了人们对人类历史的认知,并颠覆了我们面对未来的思考方式。在前所未有的变革激荡中,一切皆有可能,甚至超乎想象。

  我们应该如何审视自己的位置、规划自己的人生,或许问题的核心在于如何定义和把握自己的价值,变革的车轮滚滚而来,在对新技术、新环境、新发展保持足够的敬畏和尊重的同时,更需要明确的认识到自身的价值所在,尊重、维护并欣赏那看不见的深邃价值。

  《未来简史》的读后感800字 13

  正如《卫报》的评论,“(本书)开篇就以令人艳羡(同时也是令人警醒)的文字明确指出,由于基因技术、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正在不断改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与其他物种之间关系,所以我们所有物种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甚至可以说,这本书比他(本书作者:尤瓦尔。赫拉利)那本了不起的《人类简史》根据可读性和重要性”。

  掩卷沉思,感触尤深,诚然,当今社会,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物联网技术如大浪淘沙般对各行各业带来前所未有的革新甚至是冲击,人工智能的蓄势待发,超越人类智慧已成为必然,《未来简史》一书似乎也在暗示着这样的答案,“2013年9月,牛津大学的Carl Benedikt Frey及Michael A。Osborne发表了《就业的未来》研究报告,调查各项工作在未来20年倍计算机取代的可能性。根据他们所开发的算法估算,美国有47%的工作有很高的风险被计算机取代。例如到了2033年,电话营销人员和保险业务员大概有99%的概率会失业,运动裁判员有98%的可能走性,收银员97%、厨师96%、服务员94%、律师助手94%、导游91%、公交司机89%......(P293)。”看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我们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规划和职业发展。

  《未来简史》以极具开拓性的思维、宏大的'历史视角和独到的观点,颠覆了人们对人类历史的认知,并颠覆了我们面对未来的思考方式。在前所未有的变革激荡中,一切皆有可能,甚至超乎想象。

  我们应该如何审视自己的位置、规划自己的人生,或许问题的核心在于如何定义和把握自己的价值,变革的车轮滚滚而来,在对新技术、新环境、新发展保持足够的敬畏和尊重的同时,更需要明确的认识到自身的价值所在,尊重、维护并欣赏那看不见的深邃价值。

  《未来简史》的读后感800字 14

  为了更好的理解人类的未来,我们需要用最新的科学认知来审视人类社会的过去和现在,重新思考生物的本质和人生的意义,以及意识、意志和人文主义、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对人类的影响,读本书是一次大跨界的思考过程。

  从人类征服其他动物,到后来主宰世界,相对其他动物而言,人类像神一般的存在。本书作者赫拉利却认为,人和其他动物其实并无不同。人类追求的种种以及人类本身都是一套生物算法,情感驱动和欲望使然的算法帮助人类快速做出决策,只是因为目前技术尚为有限,这套算法的原理及所以然,人类至今未能发现和察觉。等到某一天机缘到时,技术爆炸,奇点到来,生物算法的奥秘被某位计算机科学家、神经科学家或生物科学家找到,人类也就完成了从智人到智神的新的`进化。那时,新的两极阶层也就形成了,通过人工智能融合技术进行了智力升级的“超人类”和尚未完成进化的普通人类。

  在最后几章讲的人类进化过程中,一部分已进化的智神如何统治尚未进化的普通人类,美国数学家维纳的论述更为冷静而冷峻,借来此处阐述一下:当个体人被用作基本成员来编织成一个社会时,如果他们不能恰如其分的作为负着责任的人,而只是作为齿轮、杠杆和螺丝钉的话,那即使他们的原料是血和肉,实际上和金属并没什么区别。作为机器的一个元件来利用的东西,事实上就是一个元件。不论我们把我们的决策委托给金属组成的机器抑或是血肉组成的机器(机关、大型实验室、军队和股份公司),除非我们问题提得正确,我们绝不会得到正确的答案的。肌肤骨骼组成的猴掌就跟钢铁铸成的东西一样没有生命……

  尽管作者在本书一开始便提出了预言扰动历史的悖论:“知识如果不能改变行为,就没有用处。但知识一旦改变了行为,本身就立刻失去意义。我们拥有越多数据,对历史了解越深入,历史的轨迹就改变得越快,我们的知识也过时得越快。” ?本书未必对未来做出预言,但仍然对未来提出了一种可能性,也并不妨碍其他可能性的存在。

【《未来简史》的读后感800字】相关文章:

读《人类简史》《未来简史》有感09-15

《未来简史》读后感12-21

《未来简史》读后感(通用26篇)07-08

时间简史有感10-10

《时间简史》读后感09-11

人类简史读后感06-26

《人类简史》读后感09-02

时间简史读后感11-14

时间简史读后感[精选]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