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班科学教案 推荐度:
- 《沉与浮》大班科学教案 推荐度:
-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 推荐度:
- 小学五年级科学教案 推荐度:
- 六年级科学教案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科学教案实用7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科学教案7篇,欢迎大家分享。
科学教案 篇1
【案例背景】
在周五下午的自带玩具活动中,孩子们对玩具小汽车很感兴趣,他们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在玩小汽车比赛,那认真劲儿和不时发出的笑声让我忍不住也想加入他们的活动中。而且,新《纲要》也指出:“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与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因此,我根据中班孩子的年龄特点,抓住孩子们对玩具小汽车的兴趣,提供一些辅助材料,设计了一系列的活动,让孩子们真正参加到探究活动中,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在本次活动之前,孩子们已经探究过汽车在相同材料,不同坡度的桥面上跑动的速度不同。
【活动设计】
一、活动目标
1.探索发现玩具汽车在不同材质的桥面上跑动的速度是不一样的。
2.通过实验验证预测,能用记录表记录实验结果。
3.体验合作探索的快乐。
二、活动重点
探索发现玩具汽车在不同材质的桥面上跑动的速度是不一样的。
三、活动难点
通过实验验证预测,能用记录表记录实验结果。
四、活动准备
1.反映光滑—粗糙、软—硬的桥面各若干组(每组桥面上都贴上号),玩具汽车若干辆。
2.幼儿用的实验记录表人手一份,全班实验统计表两张。
3.已经探索过在相同材料,不同坡度的桥面上,汽车跑下来的速度不同。
五、活动过程
一、回忆做过的实验:汽车从不同坡度的桥面上跑下的速度。
引导幼儿回忆:汽车从不同坡度的桥面上跑下的速度是怎样的?在坡度越大的桥面上跑,汽车跑得怎样?在坡度越小的桥面上跑,又是怎样?
二、出示桥面,比较桥面材料的不同。
1.让幼儿看一看、摸一摸,比较桥面材料的不同。
2.激发幼儿思考:桥面材料不一样,那汽车在上面跑,哪辆汽车跑得快呢?
三、幼儿进行预测,并记录。(先预测一号桥和二号桥,然后预测三号桥和四号桥。)
1.请幼儿猜测并说出理由。
2.幼儿把自己的预测记录下来。
3.教师记录幼儿的预测情况。
四、幼儿两两合作进行实验。
1.幼儿两两合作进行比较实验,并对实验结果客观记录。
2.交流实验情况,教师记录幼儿实验结果。
师:“你是怎么做的实验?在实验时你有什么发现?你的实验与你的预测一样吗?”
3.讨论:为什么有的桥面上的`汽车跑得快?有的桥面上的汽车跑得慢?这是什么原因?
4.教师小结:原来汽车在桥面上跑得快慢与桥面的光滑程度有关,在比较粗糙的桥面上跑得慢,在比较光滑的桥面上跑得快。它还与桥面的软硬有关,在比较软的桥面上跑得慢,在比较硬的桥面上跑得快。
五、结束部分,带幼儿再次玩玩具汽车,寻找新的发现。
【过程描述】
第一环节:回忆做过的实验。
本次活动之前,幼儿已经探究过汽车从不同坡度的桥面上跑下的速度,所以,活动一开始,我就引导幼儿回忆上次的实验结果。引导幼儿说出汽车在不同坡度的桥面上跑下的速度是不一样的,在坡度越大的桥面上跑得越快,在坡度越小的桥面上跑得越慢。
第二环节:出示桥面,比较桥面材料的不同。
在回忆的基础上,我向幼儿展示新的桥面,告诉幼儿:今天老师又准备了一些桥面,要请小朋友来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并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小伙伴。幼儿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发现这些桥面的坡度是一样的,但桥面的材料不一样。1号桥面比较粗糙,2号桥面比较光滑,3号桥面比较软,4号桥面比较硬。在幼儿发现的基础上,我又适时提出问题:这些桥面的材料不一样,那汽车在上面跑,快慢一不一样呢?激发幼儿动脑思考。
第三环节:幼儿先进行预测,并记录。
在这一环节中,我先请幼儿预测两辆汽车同时在1号桥和2号桥上跑,哪辆汽车跑得快?为什么?然后请幼儿把自己的预测记录下来,认为汽车在桥上跑得快的,打个“√”,认为汽车在桥上跑得慢的,打个“×”。幼儿记录完后,教师统计幼儿的预测结果。接着再请幼儿预测两辆汽车同时在3号桥和4号桥上跑,哪辆汽车跑得快?为什么?预测结束后让幼儿记录,最后教师进行统计。按照这样的顺序,让幼儿感觉条理清楚,做事要有一定的顺序。
第四环节:幼儿两两合作进行实验。
这一环节是本次活动的重点。首先,我对幼儿提出要求:找自己的好朋友,两个人合作,可以先到1号、2号桥上试,再到3号、4号桥上试;也可以先到3号、4号桥上试,再到1号、2号桥上试,试完后,把实验结果记录下来。幼儿实验时,我针对幼儿的实验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当发现有的组幼儿一人拿一辆汽车实验,放手的时间有有先后,影响实验结果时,我就引导他们可以让一个人拿,另一个人观察,然后交换;当发现有的组只实验一次时,我就引导孩子多实验几次。实验结束后,组织幼儿交流实验情况,引导幼儿说出自己是怎样做的实验,在实验中发现了什么,和自己的预测是否一样,并对幼儿的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在统计的基础上引导幼儿讨论:为什么有的桥面上的汽车跑得快?有的桥面上的汽车跑得慢?鼓励幼儿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后,我及时为幼儿梳理经验,进行小结:原来汽车在桥面上开得快慢与桥面的光滑程度有关,在比较粗糙的桥面上开得慢,在比较光滑的桥面上开得快。它还与桥面的软硬有关,在比较软的桥面上开得慢,在比较硬的桥面上开得快。
第五环节:结束部分,带幼儿再次玩玩具汽车,寻找新的发现。
在这一环节中,我关注到孩子玩汽车意犹未尽,所以带他们到活动场地上自由玩一玩,寻找新的发现。
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动手操作,尝试使用多种辅助材料让硬币浮起来,激发幼儿对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
2、大胆猜想并进行验证,探索哪些物体更容易使硬币浮起来,学习记录沉浮实验结果。
3、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4、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活动重点难点
1、重点:让幼儿动手操作硬币怎样浮起来。
2、难点:幼儿学习记录试验结果。
活动准备
1、材料盒三组(各种类型的纸一组,大小不同的塑料瓶盖一组,铜块、铜片木块一组)
2、一元硬币、装有清水的大盆3个,干抹布,记号笔,记录表(与幼儿人数相同)。
活动过程
1、谈话,引起操作兴趣。
师:(出示一元硬币)这是什么?
请小朋友想一想,如果把这枚硬币放进水盆里,它会沉下去还是会浮起来?(幼儿讨论。)
师:刚才有的小朋友说会浮起来,有的说会沉下去。到底会怎样呢?我们大家一起来试一试吧。
2、讨论。
师:我们大家都看到了,硬币一放入水中就怎么样了?(沉下去了。)那么现在请你们想一想,有什么办法能让硬币浮在水面上呢?
幼儿自由讨论,大胆回答。鼓励幼儿想出与别人不同的方法。
3、猜想并操作实验。
(1)出示实验材料。
师:刚才小朋友们想出了很多办法。今天,老师也为你们准备了几种材料,让我们来看看是些什么?(一一出示材料并让幼儿了解其名称。)
(2)出示记录表,讲解记录方法。
师:猜一猜,在这些材料中,哪些材料会使硬币浮在水面上?你觉得会使硬币浮在水面上的材料下面打“√”。
(3)动手操作,验证结果,并记录。
师:下面就让我们用这些材料来试试吧,看谁能使硬币浮起来。
提醒幼儿注意几点要求:
a、每组一个大脸盆,玩的时候,不能挤,更不能抢,要互相谦让,遵守纪律。
b、注意别把水洒到桌上或地上。
c、每一种材料都要试一试,将用过的材料和未用的材料分开摆放,同时看看成功了没有?等所有的材料都试过后,在记录表“结果”一栏后面记录,在成功了的材料下面打“√”。
(4)相互交流,分享经验。
提问:哪些材料能帮助硬币浮在水面上,那些不能,你是怎样操作的?
你的猜想与实际操作结果一样吗?
小结:不同的纸帮硬币浮起来的程度不同,有的纸不能帮硬币浮起来。
塑料瓶盖的.大小不同,尽管它能自己浮起来,但却不能帮助硬币浮起来。
当物体的形状改变时,就可以帮助硬币浮起来。
铜块可以沉到水底,但将它变成铜片后就能浮起来了。
(5)小结。
硬币放进水中会沉下去,但我们借助一些会浮的材料来帮助它,它就会浮起来了。有些小塑料瓶盖尽管自己能浮起来,但却不能帮助硬币浮起来。纸船开始会浮起来,也能帮助硬币浮起来,但吸水后就会沉下去。
4、教学延伸。
硬币放进水中会沉下去,但我们借助一些会浮的材料来帮助它,就让它又浮起来了。在我们的生活中,类似的现象还有很多,例如,不会游泳的人借助游泳圈,就能浮在水面上。你们还知道哪些呢?(如铁块放入水中会沉下去,但造成了船以后,船会浮在水面上……)
活动反思
为了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幼儿园对年轻教师进行磨课活动。我选择《科学课让硬币浮起来》,此活动方案是在有经验教师的帮助下修改的,结果比第一次的课堂效果要好的多,我总结如下:
1、材料的投放
(1)有目的的投放材料。材料的投放要为达成课程目标服务,选择大小不同的同种材料,目的在于让幼儿探索能否让硬币浮起来与辅助材料的大小有关。
(2)教师的教具要有利于孩子观察。第一次我使用不透明且小的水盆作为演示教具,孩子们观察不到,导致课堂乱而无序。
2、有效的记录
为了节约时间,第一次猜测记录,我采用集体记录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间接的交给了孩子们辅助物的表示符号和记录方法。
第二次操作的记录,小组一份记录表不仅有利于小组的合作,而且更有利于观察操作结果,从而进行总结。
3、活动环节,层层深入,重难点分明
活动我设计了四个环节:导入、猜测、探究、拓展,其中第三个环节是重点,感受物体沉浮的变化,探究硬币浮起来与辅助材料的大小、是否沾有水沾有多少水、硬币放在辅助材料的位置有关。第四个环节是难点,进一步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
科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通过戴太阳镜观察身边事物颜色的变化,了解太阳镜的秘密。
2、观察各种各样的太阳镜,知道它的用途。
活动准备:
1、各色儿童太阳镜,成人太阳镜。
活动过程:
一、迁移幼儿生活经验,说说夏天自己保护眼睛的方法。
1、教师:现在是什么季节?夏天太阳怎样?你们是怎样保护自己的眼睛的呢?
:夏天的太阳非常的炎热,火辣的太阳光照得我们的眼睛非常的痛,所以带出的时候人们都喜欢戴上太阳镜来保护自己的眼睛。
2、出示太阳镜,说说它的用途。
教师:太阳镜有什么作用呢?
3、幼儿相互欣赏同伴的太阳镜,说说它们各自的特征。
(1)教师:你的太阳镜是怎样的?和同伴的有什么不一样?
(2):太阳镜的款式有很多,镜片有正方形、圆形、长方形
还有各种小动物造型的;镜片的颜色也不一样,有咖啡色、绿色、红色、黄色等。大小也不一样。有大人戴的,还有小孩戴的。
(3)学习正确使用太阳镜的方法。
教师:平时你们是怎样戴太阳镜的`呢?
怎样摘下保护它呢?
4、发现太阳镜的秘密。
(1)幼儿戴上自己的太阳镜,感受看到的教室景象。
教师:请你戴上自己的太阳镜,感受一下看到的教室里的东西和我们不戴时有什么不一样。
(2)交流自己的发现。
教师:这次你戴上太阳镜后感觉怎么样?和刚才的感受有什么不同?
5、启发幼儿太阳镜的秘密。
(1)教师:刚刚我们戴了不同的太阳镜,你能分析出它们共同的秘密吗?
(2)教师:
教师:原来太阳镜可以将我们看到的东西变成和他镜片一样的颜色。
(3)引导幼儿正确选择太阳镜
教师:你觉得看什么颜色的东西眼睛比较舒服呢?
我们应该怎样选择太阳镜片的颜色呢?
儿集体交流! 活动结束!
科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
1引导幼儿在活动中发现不同透镜的特征,并用语言表达其发现。
2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探索兴趣。
活动准备:
凹透镜、凸透镜、平面镜、凸面镜、凹面镜、望远镜、放大镜、显微镜、一副眼镜。
活动过程 :
一、 第一次尝试:玩透镜
1师:小朋友,教师为大家每人准备了两块奇妙的镜片,请你们用镜片放在眼睛前看看,你们发现了什么?
2幼儿操作尝试。
3引导幼儿讨论:刚才用两块奇妙的镜片看的东西一样吗?
4得出结论: 不一样,有的放大,有的缩小。
二、 第二次尝试:引导幼儿发现:凹面镜、凸透镜的特征
1师:两块小镜片看到的东西都不一样,真有趣,那为什么用它们看东西会不一样呢?哪种镜片看东西会变小?哪种变大?请你们再仔细看一看、摸一摸,它们的样子是不是一样?
2幼儿尝试操作,发现不同的原因。
3引导幼儿讨论。
1) 哪种镜片看东西会变小?(中间薄的镜片看东西会变小)教师告诉幼儿:这种就叫凹透镜(幼儿学说)
2) 哪种镜片看东西会变大?(边上薄中厚的'镜片看东西变大)教师告诉幼儿:这种就叫凸透镜(幼儿学说)。
3) 得出结论:不一样的透镜看东西也不一样。
三、 第三次尝试:
1师:小朋友真了不起,发现了这么多奥秘。老师还给大家准备了几面奇妙的镜子,你们看是什么?
2 请幼儿看看这三面镜子里看到人是一样的吗?为什么会不一样?
3引导幼儿讨论:这两面镜子和我们刚才看到的透镜有什么不一样?
4得出结论:这两面镜子是工人叔叔们利用凹透镜、凸透镜的原理,只是它在透镜的后面涂上了一层水银,而这就不是透镜了,叫凹面镜、凸面镜。
5.教师小结: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些镜子真奇妙,能把东西放大、缩小,你还在什么地方见过这种镜子呢?(望远镜、放大镜、显微镜、眼镜等等)幼儿说出各种镜子,教师出示。
6. 幼儿自由地玩望远镜、放大镜、哈哈镜等(自然结束)。
科学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关心、爱护小动物的情感。
2、使幼儿知道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我们应该保护它们。
3、引导幼儿了解一些在某一方面能称得上“之最”的动物。
活动准备
1、课件-动画片:大象有个长鼻子。
2、ppt课件:动物之最。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观看动画片,引起兴趣。
小朋友最喜欢看动画片了,现在呢,老师请小朋友看一个很有趣的动画片,看完以后呢,给老师和小伙伴讲讲动画片里演了什么故事。
2、你在动画片里看到了什么动物?
(1)大象
(2)长颈鹿
(3)鸵鸟
(4)河马
二、展开。
1、这些动物有些什么特点呢?(让幼儿互相说一说)
2、引导幼儿讨论动物身上最明显的特点。
它们都有各自的本领和特点,那么,它们身上最明显的'特点是什么呢?我们一起来想一想吧。
3、ppt课件:动物之最
通过课件演示,引导幼儿说出的动物之最,进行归纳:
(1)脖子最长的动物是:长颈鹿;
(2)鼻子最长的动物是:大象;
(3)耳朵最长的动物是:兔子;
(4)跑的最快的动物是:猎豹;
(5)最凶猛的动物是:老虎;
(6)嘴巴最大的动物是:河马;
(7)唱歌最好听的动物是:百灵鸟。
4、请幼儿同桌两人互相说说自己喜欢哪个动物,它有什么本领?还有哪些动物之最?
5、请幼儿表演动物之最。
如:表演大象:就做出长鼻子的样子,并说:“我是大象,我的鼻子最长。”
活动延伸
学唱英语歌:大象有个长鼻子。
师幼一起边看动画片,边唱英语歌,根据幼儿的兴趣,反复跟唱。
科学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观察、认识西瓜的外形特征。
2、知道西瓜是夏季水果,并喜欢吃西瓜。
活动准备
1、课件:图片-习惯
2、课件:图片-西瓜切面
3、西瓜(供幼儿品尝)
活动过程
1、谈话引出西瓜。
(1)教师:小朋友,在炎热的夏天,我们可以吃些什么来防暑降温呢?
(让幼儿结合已有生活经验大胆讲述。)
(2)教师:西瓜就是一种很好的夏季水果,有哪些小朋友喜欢吃西瓜举起小手让老师看看。
2、观察、认识西瓜。
(1)西瓜是什么样的?
出示图片:西瓜
(2)请幼儿观察、讲述西瓜的外形。
小结:有的西瓜是圆圆的,有的西瓜是椭圆的,有的瓜皮是深绿色的,有的是浅绿色的,
还有的是带花纹的。西瓜是滑滑的、凉凉的、硬硬的,敲一敲会“砰砰”地响,推一推还会滚动。
(3)西瓜里面是什么样子的?
让幼儿猜测后,出示图片。
3、引导幼儿了解无籽西瓜
(1)出示图片:有籽西瓜,无籽西瓜的切面。
请幼儿观察后说出,两个西瓜有什么不同。
(有籽,无籽)
(2)教师:无籽西瓜又沙又甜,吃的时候不需要吐籽,很方便。
4、品尝西瓜
(1)你喜欢吃西瓜吗?为什么?
小结:西瓜水分多,甜甜的,很好吃,能解渴,祛暑,还能防止生痱子呢!
(2)幼儿通过品尝,感受西瓜的味道。
5、画西瓜
(1)教师:小朋友,今天我们认识了西瓜,知道西瓜有有籽西瓜,无籽西瓜,
还品尝了甜甜的大西瓜,现在,我们来画一个大西瓜好不好?
(2)幼儿涂色:西瓜
要求:西瓜皮用深绿色或浅绿色,西瓜瓤用红色,瓜子用黑色或棕色。
活动自然结束。
小班常识活动:轻和响
一. 活动目标
1. 知道声音有轻有响,并能加以简单区分。识字:“轻”、“响”。
2. 在看看、听听、玩玩的过程中,探索不同事物在易拉罐里摇晃的不同声音。
3. 乐意参加常识探索活动,并学会在生活中主动探索。
二. 活动准备
1. 易拉罐若干(多于班级人数),半数装有钉子或者豆类,半数装有纸或者小木棍。
2. “响”“轻”立式字卡各两份。
3. 录有伴奏音乐的磁带,录音机。
三. 活动过程
1. 引题。教师直接出示四只易拉罐。并对其进行一定的解释。
2. 通过听听、看看来进行观察。
①教师摇一摇装钉子的易拉罐,请幼儿说说听到了什么声音?(响)请幼儿对声音进行模仿。
② 教师摇一摇装纸的易拉罐,提问这是什么样的声音?(轻)
③ 教师展示“响”,“轻”字卡,并将两只易拉罐分别放在相对应的位置。
④ 教师将另外两只易拉罐分别摇一摇,结合幼儿的意见对其进行区分摆放。
⑤ 开易拉罐。教师引导:“这些易拉罐里面到底装的是什么呢?我们来看一看吧!”教师分别打开四个易拉罐,并把里面装的东西倒出来,分别在幼儿面前进行进距离的观察。
⑥ 小结:这些东西都是不一样的,他们放在易拉罐里面摇一摇发出的.声音也不一样。
3. 通过亲身操作进一步感知轻和响。
① 教师引导:老师这里有这么多的易拉罐,我一个人玩不了那么多,我请小朋友跟我一起来玩,好吗?
② 教师提要求:在拿到易拉罐的时候不要随便的摇,要先把易拉罐抱住,等到老师请小朋友们操作的时候才可以摇。小朋友摇一摇以后,听听这个声音是轻的还是响的,是响的,就站在响字宝宝旁边,是轻的,就站在轻字宝宝一边。
③ 幼儿操作,找到相应的字宝宝并站在旁边。
④ 教师检查,纠正。
4. 用易拉罐来给音乐配伴奏。
① 听音乐一遍,区分响的一段和轻的一段。
② 幼儿和教师一起根据音乐轻响来给音乐伴奏。响的一段由拿响罐的小朋友摇,轻的一段由拿轻罐子的小朋友摇。
科学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知道一些常见恐龙的名称以及生活习性。
2、有主动探究恐龙秘密的积极性,能大胆表达对恐龙的认识。
3、激发幼儿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
活动准备:
1、《恐龙》图片 大记录纸一张;幼儿用书2、在家和父母一起收集有关恐龙的资料,尝试提出问题。
活动过程:
1、 导入,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1)教师:小朋友你们喜欢恐龙吗?现在请小朋友来说一说:你知道有哪些恐龙?它们是什么样的?它们有什么本领?
——幼儿交流讲述。
2、 设疑:我还想知道什么。
——教师:小朋友真能干,已经知道了这么多恐龙的知识。那除了这些我们已经知道的,你们还想知道哪些恐龙的知识呢?你可以把自己想知道的问题大胆地提出来,我们一起来想办法解答。
——鼓励幼儿大胆提问,教师对幼儿的提问用文字的形式及时地记录在大记录纸上。
3、 观看《恐龙》flash,解答幼儿疑问。
——小朋友提了这么多恐龙的问题,怎么办呢?我们一起来看一段录象,找一找有没有我们要的答案。
——幼儿观看录象后,教师针对记录纸上的问题让幼儿自己解答。
4、阅读幼儿用书教师:我们知道了那么多恐龙的知识,现在请每个小朋友看一看画册,对你边上的小朋友说出三种恐龙的`名字,一起进入时光隧道回到恐龙时代吧!(雷龙、梁龙、剑龙、三角龙、鱼龙、翼龙、霸王龙、鸭嘴龙)
5、 恐龙是怎么灭绝的?
——可是,这样的庞然大物在地球上称霸了一亿七千万年以后却一齐消失了,它究竟是怎么消失的呢?请你想一想、猜一猜、说一说。
——幼儿自由讨论、猜测并交流。
——教师小结:就象你们的猜测一样,我们的科学家也作了各种猜测,但却都没有找到恐龙消失的原因,所以恐龙的灭绝,至今为止,仍然是一个没有解开的谜。小朋友,这就是我们神秘的恐龙。希望我们小朋友努力学习,不断地去探索、研究恐龙,早日找到答案。
6、 结束活动:欣赏各种恐龙图片,激发幼儿继续探索恐龙的秘密。
——小朋友,今天老师还给你们带来了很多的恐龙图片,让我们一起来欣赏。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07-20
【精选】科学教案07-29
科学教案04-06
(经典)科学教案08-01
有关科学教案02-06
科学教案范文06-06
科学教案(荐)07-21
冬天科学教案02-14
科学教案模板03-27
必备科学教案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