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江南》教案

时间:2025-04-27 09:01:40 教案 投诉 投稿
  • 《忆江南》教案 推荐度:
  • 忆江南教学教案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关于《忆江南》教案3篇

  作为一名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忆江南》教案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于《忆江南》教案3篇

《忆江南》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忆江南》是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的第一篇课文。《忆江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绝唱之笔。诗人以如画之笔描绘出一幅江南春景图,在人们的记忆中留下难忘的印象。本文的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通过对诗词的诵读和欣赏,感受江南自然风光之美,体验诗人的思想感情,同时积累古诗词名句,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增加文化积淀。四年级的学生第一次接触词这种体裁,教师可以做简单介绍。学生有一定的阅读基础,对作者描写的江南美景能够欣赏,对作者对江南景色的赞美之情可以理解,但都是粗浅的认识,透过短短27个字,理解江南景色的特点和作者的江南情怀,对学生确属不易。所以,教学中,分层次逐步推进深入的朗读欣赏就显得尤其重要。本节课让读始终贯穿着整个教学过程,在读中感受古诗词优美精湛的语言文字和丰富的人文内涵;在读中引领学生入情入境,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初步认识词这种文学体裁。

  2.能正确认识、理解生字新词,正确书写“谙”字。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熟读成诵。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诵读,看注释查工具书等方法,理解词句意思,想象词句所描绘的画面,并体会作者是怎样用优美词句表达情意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具有初步鉴赏古诗词的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体会作者对山山水水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

  预习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教师准备

  熟读教材,熟读课标、制作多媒体课件。

  环境准备

  网络教学环境、白板软件、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一)谈话导入。

  (二)简介诗人“白居易”。

  (三)揭题(板书课题:忆江南)。

  (四)了解什么是词。

  1.出示古诗,引导学生观察发现词和诗的不同。

  2.师相机小结: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另外一种文学体裁——“词”,因为句子的长短不一,所以我们又叫它长短句。

  设计意图

  1.开头先以谈话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接着介绍诗人,让学生对作者有个初步的了解,然后直奔主题,这样既简洁又明快。

  2.对词和词牌名的简单介绍,体现了对中国诗词文化知识的渗透。

  二、初读感知,欣赏江南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并把课文读通顺)。

  2.指名朗读,评议后再读。

  (二)学习生字“谙”。要求:读准音,认清形,理解意思,并能正确书写。

  1.指名读。

  2.分析字形。

  3.理解“谙”的意思。

  4.指导书写。

  (三)再次朗读课文(要求:读出词的节奏感)。

  1.指名读(评议)。

  2.范读。

  3.齐读。

  (四)反复诵读,借助注释、插图,初步感知课文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词的意思。(方法:自读、探讨、思考、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朗读,让学生不仅读得正确流利,还要读出诗词的节奏感。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己运用阅读方法自主学习,理解词意,逐步培养并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

  三、品词赏句,想象悟情

  (一)找词眼。

  1.品读“好”。这首词中哪一个字表达了诗人对江南的赞美?

  2.指名朗读“江南好”。

  3.齐读“江南好”(体会诗人对江南景色的赞叹之情)。

  (二)品词赏句。

  1.出示佳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1)反复诵读,注意读出节奏美。方法:指名读,齐读,师生合作读。

  2.想象画面。

  (1)我们通过这么多遍美美地读,此时你的脑海里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2)学生想象画面,并描述画面,再有感情的朗读。预设与相机点拨: “太阳出来了,江边的花在阳光的照耀下比火还要红。”这“红胜火”是一种怎样的景象?这鲜花怒放的`景象,让我们想到了哪些词语? “我看到了绿绿的江水”——那是怎样的绿啊!这绿绿的江水静静地流淌着,这让老师不禁想起了这个词:绿波荡漾,你又想到哪些词呢?

  (3)再次有感情的朗读,感受江南美景。

  3.入情入境。

  (1)课件展示江南美景,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江南明丽秀美的风景。

  (2)赏析“能不忆江南”。这句“能不忆江南”你体会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3)忆人。课件出示,资料链接:白居易任杭州刺史(相当于杭州市长)满三年,就要离开杭州了。三年来,他带领百姓筑起了一道美丽的湖堤,疏通了六井清澈的泉水,留下了200首杰出的诗篇,结交了许许多多的好友。离别的那一天,杭州人扶老携幼,提着酒壶,洒泪而别,是那么的依依不舍……

  (三)诵诗韵。

  1.师生合作读(读出诗韵)。

  2.再次有韵味地朗读,把这首词里面的情传送给在座的每一位老师。

  设计意图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到:“词以境界为最上”。所以在这一板块中,得从“好”字入手,体会一字所含情感,所用之妙,然后抓住诗词中的具体体现江南景致之“好”的诗句,想象美丽的画面,进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境界,感受诗词意境。在此同时让学生练习有感情的朗读,以及师生合作读,这样的反复诵读,既能体味韵律,又能悄然引导学生入情入境;既落实了语言文字的积累和运用训练,又能让学生感受江南自然风光美,从而体会词中表达的情感。

  四、拓展延伸,积累语言

  (一)我是小诗人。

  忆海南

  作者

  海南好,风景()。

  遥看遍地(),

  抬头望天()。

  能不忆海南?

  (二)欣赏佳作,教师讲评。

  (三)推荐阅读《忆江南》其二、其三。

  设计意图写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训练,把写与读相结合,把写与感受相结合,是实现写的能力培养的重要手段。通过学习《忆江南》激发了学生对家乡的热爱情感,又把读与写的教学落到实处。

《忆江南》教案 篇2

  一、导入新课

  进入春天已近一个月了,我们刚刚感受到春的气息,可一场雨雪又把我们带到了洁白的冬季。

  刚才同学们背诵的《江南春》中已告诉我们此时的江南已是千里莺啼绿映红了。今天,我们就

  随著名诗人白居易去领略江南的神韵。板书课题

  1、解题:同学们对江南了解多少?

  师:江南洒湖纵横交错,小桥流水,隽秀的古典园林,朴实动听江南丝竹,柔软华丽的江南丝

  绸,精美的刺绣等等。江南的苏州、杭州还有人间天堂的美誉,无数的文人墨客对此地总是流

  恋往返。

  2、介始背景:

  白居易年少时旅居杭州。50岁时曾在杭州当太守三年,后在苏州为官一年。江南的旖旎风光给

  他留下了终身难忘的记忆。回到洛阳12年后,67岁时写下了千古绝唱《忆江南》。

  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2、谁谈一下对“忆江南”三个字的理解?你对词有多少了解?还知道哪些词牌名?

  3、请同学们借助课文中的注释自学这首词。在学习和诵读中去领略词中的景,感悟词中的情

  。(配乐)

  4、在刚才的学习中你领略到了什么校的意境?

  三、品味

  1、诗人一开口就用通俗的“好”字来赞美江南,你认为这个“好”是指的什么?(换成江南

  美行不行?)

  2、“江南好,风景旧曾谙”这句中,哪个词写出了诗人是在“忆”江南?“谙”又怎样讲?

  :江南的好是诗人亲身感受到的.,体验过的。一切那么熟悉,诗人仅在杭州为官时,就写

  了多首诗,写遍了那里的山山水水。

  3、江南的山山水水已刻到诗人的心中,可江南这么大,诗人抓住什么来写的这“好”呢?

  (1)指读,齐读

  (2)这两句抓住什么来写的?(理解意思)

  (3)自读这两句,齐读。说说诗人写的这两句好在哪里?

  A同色共染。比喻B异色互衬

  (4)想象:师读,生想象——说说眼前是怎样的画面

  4、多么熟悉的江南,多么美丽多姿的江南。

  你就是站在江边的诗人,请你读:

  日出,花开得如此热烈,男生读:日出

  春来,碧水悠悠,纯净优雅,女生读

  5、江南如此的好,记人“能不忆江南”?

  齐读——读了这句,你体会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诗人在哪里“忆江南”?(洛阳)

  江南花红胜火,水绿如蓝之时,洛阳的春天依然是春寒料峭,到处一片灰色。(欣赏江南的图

  )

  诗人此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再读“能不忆江南”?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四、拓展升华

  1、诗人所眷恋的仅仅是江南的美景吗?根据你了解资料来谈

  2、学生补充

  3、师补充:

  白居易在杭州治理西湖,修白沙堤,与杭州百姓交朋友;与当地风雅之士诗酒唱和;有名的“

  白乐天醉酒茅家埠”

  诗人与杭州人民有着深厚的感情,他离别杭州时,杭州人扶老携幼,提着酒壶,万众夹道,洒

  泪送别。他的好友诗人刘禹锡在《白太守行》一诗中写道:“闻有白太守,抛官归旧奚,苏州

  十万户,尽作婴儿啼。”

  4、指

  诗人不仅眷恋江南美景,他还忆什么?更深深地念着与江南人民的浓浓情意。带着诗人对江南

  人民的无限思念,读:能不忆江南?

  五、升华

  1、诗人用生花妙笔写出他“旧曾谙”的江南美景之后,又以“能不忆江南”的眷恋之情来收

  全词。但这已勾起了他对江南人无限怀念之情,于是又写下了另外两首《忆江南》

  2、出示其二、其三

  (1)自读,讨论三首词的异同。

  (2)从这两词中看到诗人还忆江南的什么?

  (3)江南的一草一木,均让诗人魂牵梦绕。多么深的江南情结!

  带着诗人那忘不掉,抹不了的江南情齐读:

  3、师生共读三首《忆江南》,师生唱和,师读前面的,学生接后面的。

  4、背《忆江南》

  5、唱

  诗歌,感动人心的艺术魅力不独在声韵悠扬,更在于以声传情;不仅在于写景如画,更在于借

  景抒情。词开始就是为配合音乐而创作的歌词,今天,我们也来试着唱一唱。可以用我们学过

  的歌。

  板书: 忆 江 南

  ↓ 美景

  江南 赞美、思念

  浓情

《忆江南》教案 篇3

  教案示例

  重难点分析

  重点: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创作背景的介绍。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明确目标

  学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写作背景介绍,“歌”的介绍。

  2.描写,叙事、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

  3.朗读并背诵诗歌,体会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二)整体感知

  这是一首抒情言志之作,杜甫身处漏雨茅屋,还存有忧国忧民的情思,发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喊。

  (三)教学过程

  1.检查预习情况

  (1)字词

  怒号(háo) 三重(chóng)茅 挂罥(juàn)布衾(qīn)

  大庇(bì) 突兀(wù)

  (2)作家及创作背景简介

  2.听录音范读课文,学生跟读、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3.学生对照注释自由朗读课文,要求:

  (1)扫清字词障碍,理解诗句的意思。

  (2)找出例句分析诗中所用的表达方式。

  (3)说说杜甫在这首诗中表现了怎样的情怀。

  4.检查自读情况:

  (1)解释下列字词:

  秋高(秋深) 三重茅(几层茅草) 洒(散落) 冒(挂) 忍能(这样) 俄顷(一会儿) 漠漠(灰蒙蒙的) 向昏黑(渐近,将近) 衾(被子) 丧乱(战乱,指安史之乱) 何由彻(彻晓,到天亮) 寒士(贫寒) 突兀(高耸的样子) 见(同“现”)

  (2)诗中采用了哪些表达方式?试举例说明。

  (明确)诗中采用的表达方式有:①描写,如第一段“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把秋风拟人化,写出了狂风肆虐的景象。“茅飞渡江酒江郊……下者飘转沉塘拗。”描绘了茅屋为秋风摧残的惨态,再如第3段“俄顷风定云墨色,秋风漠漠向昏黑。”写出了接近傍晚时的凄凉。

  ②叙事,如第二段,“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归来倚杖自叹息。”一个“自”字,总收一二两段,写出了诗人在茅草被抢之后的孤独、悲苦。再如第三段“布衾多年冷似铁,……长夜沾湿何由彻!”诗人从风雨飘摇的茅屋想到了国家的安危。

  ③抒情,如第四段“安得广厦千万间,……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表现了诗人奔放的激情和火热的希望。

  (3)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

  [明确]诗歌篇末点题,“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乃是画龙点睛之笔,体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5.学生再读诗歌,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6.小组推荐一名成员参加感情朗诵诗歌竞赛。

  7.集体背诵诗歌。

  (四)总结、扩展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自己的茅屋被秋风摧残后的窘况。在雨夜屋漏、长夜难眠之际,诗人心忧天下,想到的是普天下的受苦人,而宁可舍弃自己。这是多么高尚的情操啊!作者的不幸遭遇令人同情,而他那“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崇高理想,“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博大胸襟更令人肃然起敬。全诗语言浅显,却有极强的震撼力。

  杜甫在“安史之乱”期间,曾从洛阳回华州,途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根据自己目睹的事实,写了一组诗(“三吏”,“三别”,即《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无家别》),请同学们课后找资料阅读,更好地感受杜甫诗的现实主义精神。

  (五)布置作业

  朗读并背诵诗歌。

  第二课时

  (-)明确目标

  学习《南园》和《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l.写作背景介绍。

  2.朗读并背诵诗歌,体会作者爱国的忧思。

  (二)整体感知

  这两首都是抒情言志之作,李贺怀才不遇,犹思弃文习武,为国立功;陆游以衰老多病之身,尚思为国戍边,梦赴战场。

  (三)教学过程

  1.检查预习情况

  (1)字词 戍(shù) 阑(lán)

  (2)作家及创作背景简介

  2.师朗读诗歌,学生跟读,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3.学生对照注释自由朗读诗歌,要求:

  (1)扫清字词障碍,理解诗句的意思。

  (2)能够比较两首诗。

  4.检查自读情况

  (1)解释下列字词:

  ①吴钩(刀名,刃稍弯。)②关山五十州(泛指当时藩镇割据地区。)③凌烟阁(楼阁名,在唐朝首都长安,这是唐太宗为表彰功臣所建的殿阁。唐太宗贞观十七年643年,在阁上画了24位开国功臣的像。)④若个(哪个)⑤万户侯(食邑万户的侯,指很高的爵位。)⑥不自哀(即不为自己悲哀。)⑦戍(守卫。戍轮台。戍守边疆。轮台,轮古地名,在今新疆轮台东南。汉武帝时曾派兵在这里屯田驻守。这里借指我国北方边疆。)⑧夜阑(深夜。阑,尽,指夜深。)⑨铁马(披着铁甲的战马。)⑩冰河(泛指北方冰冻的河流。这里指寒冷的北国战场。)⑾入梦(指进入梦境,梦见。)

  (2)指名赏析《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明确]①②句:我虽然年迈力衰困居在孤独、荒凉的小村里,可是并不为自己不受重用而感到悲哀,还时刻想着率领干军万马为祖国戍守边疆。

  这两句述志,写诗人忠心报国的情思。

  ③④句:夜深了,躺在床上听到风吹雨打的声音,我不由得梦见自己骑着身被铁甲的战马,奔向冰天雪地的战场。

  这两句诗记梦,写因关心国事而形成的戎马征战的梦幻,从而以梦的.形式再现了“戍轮台”的志向。“入梦来”反映了政治现实的可悲:诗人有心报国却遭排斥而无由杀敌,一腔御侮之情只能形诸梦境。但是诗人一点也“不自哀”,报国杀敌之心却更强烈了。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因此,“铁马冰河”的梦境,使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得到了更充分的展现。

  (3)比较:《南园》与《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①相同点:都饱含着爱国忧思。李贺愿意弃文就武,为国效力。《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通过僵卧孤村,夜听风雨及梦思为国征战的描述,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

  ②不同点:两诗在格调上有所不同:李诗辞愈显豁,情怀激越。而陆诗则巧借自然界的风雨,把现实与梦境联系起来,使“铁马冰河”的梦境和“为国成轮台”的壮志巧妙地融合起来,使诗歌的主题得到了更完满的表现。

  5.学生自由朗读直至能背诵诗歌。

  6.指名背诵后集体背诵。

  (四)总结、扩展

  这两首诗都表现了诗人的爱国忧思,课后阅读《南园》的另十二首及《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的另一首更好地体会,学习诗人的爱国主义精神。

  (五)布置作业

  朗读并背诵诗歌。

  第三课时

  (-)明确目标

  学习《已亥杂诗》和《忆江南》

  1.写作背景介绍。

  2.朗读并背诵诗歌,体会诗歌表现的思想感情。

  (二)整体感知

  《己亥杂诗》是抒情言志作,龚自珍载着“浩荡离愁”辞官还乡,仍思为国效力。温庭筠的小词,绮丽清新,描摹出江南女儿的相思之情。

  (三)教学过程

  1.检查预习情况

  字词 吟鞭(yín) 脉脉(mò)

  2.学习《已亥杂诗》

  (l)作家及创作背景简介

  (2)指名学生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节奏。

  (3)学生对照注释自由朗读诗歌,要求:

  ①扫清字词障碍,理解诗句的意思。

  ②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③古代诗人咏叹落花的作品很多,其中也不乏俊爽昂扬者。但像龚自珍这样歌颂和肯定落花的名作尚不多见。“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二句的构思,境界如何访谈谈你的理解。

  (4)检查自读情况:

  ①解释下列字词

  吟鞭(诗人的马鞭。吟,指吟诗。)落红(落花)

  ②指名赏析:

  [明确]①句:在无边无际的离愁中,眼看夕阳又西下了。

  作者自幼居住北京,祖父和父亲都曾在北京做官,他从二十九岁起在北京任官职,和许多有革新思想的朋友交往。对他来说,北京可称第二故乡。如今壮志未酬,行将远离,不能不勾起无限的愁思。

  ②句:这句化用唐刘禹锡“莫道两京非远别,春明门(长安东门)外即天涯”诗意,说自己离开京师回南方,马鞭东指,从此便同朝廷远隔了。东指:作者当日从北京外城东面的厂渠门出城。

  这首诗的前两句,用楚辞庄忌《哀时命》“处卓卓而目远兮,志浩荡而伤怀”的诗意,表现作者关心国事而又志不得伸的愁苦感情。

  蒋红二句说,落红并不是无情的东西,它怀恋大自然,即使委落尘埃,也要化作春泥,护有新花生长,作者以落花自比,寄托了要培植人才,为国家和社会竭尽余力的怀抱。

  (5)学生自山朗读直至能背诵。

  (6)指名背诵后集体的背诵。

  3.学习《忆江南》

  (1)作家及创作背景简介

  (2)指名学生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节奏。

  (3)学生对照注释自由朗读这首词,要求:

  ①扫清字词障碍,理解词句的意思。

  ②你是怎样理解《忆江南》中“斜晖脉脉水悠悠”一句的意蕴的?展开想像,写片段作文,描绘这首词所表现出的意境。

  (4)检查自读情况:

  ①解释下列字词:

  斜晖(夕阳的斜光。)脉脉(静默的样子。指含情之状。)悠悠(娴静的样子)

  肠断(形容极为伤心。)白蘋洲(开满白色蘋花的水中小块陆地。古代诗词中常用以代指分别的地方。)

  ②指名赏析

  [明确]斜晖句的意思说:对着夕阳欲下,以含情而视,但终不见来船,只见一片江水悠悠。

  肠断句:因过尽千帆皆非所欲观者,所以遥看白蘋洲而为之极度伤心。

  “斜晖脉脉水悠悠”一句,使读者字视野陡然开阔,感受到寄情于景之时,有一种情思荡漾、空中传恨之感,形成绵远悠扬的风致。而结句的“肠断白蘋洲”,则又令人从“惟见分手处,白蘋满芳洲”的联想中,使感情落在实处,有一种“加重?“倍增”的效果。二句相连,可谓虚实并列。

  (5)学生自由朗读直至能背诵。

  (6)指名背诵后集体背诵。

  (四)总结、扩展

  《己亥杂诗》写作者辞官离京,远去天涯的无边愁思,表达了诗人政治理想至在不变的执着态度。作者以“落红”自喻,含意深刻,耐人寻味。

  《忆江南》主要描摹了——江南好的相思之梦。

  课后请同学们阅读其余的《已亥杂诗》《忆江南》,比较它们在内容与艺术上的异同。

  (五)布置作业

  朗读并背诵诗歌。

  探究活动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提到“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这两句话是说那些儿童的品行不好吗?为什么?

  解说:不是。这是一幅顽童戏谑的场景。作者据实写来,以此引出对“家贫如此”、“长夜沾湿”的描述,最终是要引出作者对天下寒士的关注。

【《忆江南》教案】相关文章:

《忆江南》教案设计优秀12-11

忆江南作文【经典】11-06

忆江南教学设计01-04

《忆江南》教学设计07-05

改写忆江南作文01-08

忆江南教学反思10-04

《忆江南》优秀教学设计11-24

忆江南优秀教学设计11-18

忆江南作文300字12-20

忆江南作文400字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