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变淡了作文

时间:2025-02-19 11:14:51 晶敏 专题作文 投诉 投稿
  • 相关推荐

年味变淡了作文(精选17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作文吧,作文要求篇章结构完整,一定要避免无结尾作文的出现。那么一般作文是怎么写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年味变淡了作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年味变淡了作文(精选17篇)

  年味变淡了作文 1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冬末将至,腊梅飘香。中华民族又迎来了一年一度最隆重的节日——春节。

  年年岁岁,岁岁年年。恍惚记得儿时,每当到了这个时候,家家户户都在忙着贴窗花、贴对联、贴福字、置办年货……可是如今,做这些事情时的心态,却早已与过去大不相同。

  年味淡了。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各种大型商场四处都有遍布,网络购物也变得越发普及,这为人们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动动手指就能完成的事情,也没有人再愿意浪费大量的时间去置办一些看似无用的装饰物。并且,零星的鞭炮声也很好的印证了这一点。

  还记得儿时,一进腊月门,鞭炮声便总是不断的,大人们或许觉得有些聒噪,孩子们却是乐趣不断,各类烟花爆竹遍布大街小巷,一片繁荣祥和之景。而如今,电视电脑手机的使用趋于低龄化,孩子们都有了更有趣的东西,便很少去碰那烟花爆竹了,花钱听个响这样的傻事,更是没人愿意去做。

  年味淡了。小时候,每年最期待的事就是大年三十晚上家长手里的红包了。然而,随着手机转账功能的流行,就连新春红包都选用转账的方式,越发的`失去了年味……

  或许可以找借口说是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心态也在一点点成熟,所以看待事情也会有了新的角度。也有人解释,说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些现象的出现也属必然。

  然而,真的如此吗?一个失去了灵魂的民族,真的是我们想要的未来吗?

  年味变淡了作文 2

  不知从何而起,年味开始变得越来越淡了,慢慢的没有了过年的感觉。哪怕快要到新年了,大家还是无动于衷,似乎新年的味道已经开始飘散,似乎过年只是一个形式,再也没有了当时向往开心的感觉……

  还记得在我小的时候,每当快要过年的时候,大家都会成群结队相约的去大街上买年货,开开心心的买新衣服。可是从两三年前开始,自从手机的普及后,人们似乎不再喜欢成群结队的去买年货,大家更喜欢在群里发红包聊天。每个人相见,都是低着头玩着各自的手机,没有了最初的年味。

  伴着时间的流逝,慢慢地曾经的小孩子也长大外出工作了。当快要过年的时候,由于工作的'原因也没能赶回来过年,只能在外地过年。所以说一起过年的人越来越少,然后没有了生机。

  原本是开开心心地发红包,等着要红包,而现在红包减少了,变得更多的是在微信上的红包,大家的笑脸都不曾露出来了……

  年味究竟去哪儿了?我们不妨思考一下。时代的发展,难道就意味着传统的流失吗?不!这绝对不意味着。我们需要保护传统,把好的东西继续发扬下去,而不是一味的依赖科技的发展,而变得商业,变得麻木……

  年味变淡了作文 3

  期待了好久的春节竟过的如些之快,快的不可思议。我知道,年味,淡了。

  回望过去,家家户户在大年三十之前,就早已收拾好东西,准备过年啦!一家人围坐在一个桌子上,虽然家小,桌子小,但丝毫不影响大家的喜悦之情。打开电视,看着春晚,聊聊天,吃着饺子,吃着团圆饭,小小的屋子里满是欢声笑语。伴随着笑声和屋外的鞭炮声。那时的年味是那么的'浓厚,那么的有趣,好玩。一年,两年,三年,伴随着时间的脚步,年味好像渐渐的淡了。

  现在的年,也是一群人团团围坐在一起,却没有一个人说话,只有电视机里播放的春晚围绕着大大的屋子。人人手里都拿的手机,看着小小的手机屏幕,叮咚,叮咚微信也时不时发来几条短信。大家一会儿抓一把瓜子,一会儿又抓一把,拿上瓜子边吃边抢红包,刷微信,看朋友圈明明所有人座在一起,可又感觉不在一个世界里,众人之间的距离,近若咫尺,又远似天涯,这种尴尬的场面一直持续到了凌晨0:00,这期间只有几句稀少的语言交流,所有人都惜字如金,不肯多说一个字。

  大年初一过后大家还是跟往常一样,总会去聚会,但是大家只会去KTⅤ或者是酒吧,没有人会想起往年我们也会去逛庙会,去围坐一起打打麻将,聊聊天,放放鞭炮,欢声笑语。我似乎感觉到,年味在一点一点减少,渐渐的遗忘在人们的脑海中。

  昔日暖阳,梦幻泡影,今朝春节,年味愈淡。

  年味变淡了作文 4

  新年就要来了。

  和往常一样,街上的人多了,道路也变得拥挤了,在花草苏醒之前,中国人的春节到了。整个城市变得急匆匆的,着急的人不停张望,快乐的人追逐打闹。年味不再那么传统,染上了几分现代化的气息。我不喜欢一片噪声的春节,不喜欢群魔乱舞的垃圾堆。所幸的是,人还是没变,仅仅有点沉默。

  眼下的人们,总缺了些什么。以往的贴窗花,领压岁钱等一些快乐的活动,显得那么微不足道,随着物质生活的丰富,人们就把精神文化给忽略了,过年的程序删减了一道又一道,过年的氛围也少了一层又一层。这恐怕是许多人过年时的感觉。不必说有着传统过年记忆的老人们,才上小学的小弟,都一脸怅然地说,过年就剩了放鞭炮这件快乐的事。看来,年味儿还真是淡了。

  烟花冲向天空,以一种绚烂的姿态独自爆炸开来,很少有人会抬头,很少有人会欣赏。不像是以前,说个话都要扯着嗓门来说,一家人像是吵架一样兴高采烈地谈天说地,别提有多开心。有人说现在这样也好,减少空气污染,清净。可是这闹腾腾的炮竹声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家的沉默。糖果,新衣服早已习惯,最受人追捧的,那一定是“电子移动设备”了吧?全家老小,低着头,时不时发出一声傻笑,这样的传统文化真的'是我们所需要的吗?

  其实不然,过年是生活本身的结晶,年味儿同样如此,重要的是用心去品味。过年是一种休憩。忙碌地走了一年,需要暂时歇息一下,到了春再走。过年是一种企盼。时代在不断变化,传统的节日逐渐与现实格格不入,难道是时间带走了这份浓浓的年味?当年货更加充足的时候,我们更需要文化层面的年、民俗意义的年。

  过年也是一种文化,在如今这种精神文化短缺的时候,或许,追求民俗,一家人围在一个大火炉前讲讲各自的故事,参加参加各地的风俗活动,也能找到一些年的感觉……我思索着,那份一家人其乐融融的氛围何时能重新出现呢,那份我怀念的年味儿,那种中国人特殊的精神文化。

  年味不应该淡下去,多出去走走转转,帮长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用心体会。今年也会是充实美满的。

  年味变淡了作文 5

  小时候,大年三十与初一是一年中最开心的时间。

  一年当中饭菜都很单一,棒子面、高粱面是主食,白菜、萝卜、咸菜是副食,过个节日才可能有肉吃,才可能有块儿点心吃。富裕人家小孩有饼卷鸡蛋要举着到大街上去慢慢地吃,那才是儿童的快乐;而我们卷个小鱼要留到最后再吃,把最美的滋味留在最后,那就是享受。只有头疼脑热的时候,才可能有碗白面条或者水果罐头吃,有时真羡慕有病的伙伴呢,那么多好吃的!

  年夜饭却不一样,会有一桌子比平常好得多的饭菜,红烧肉刚出锅就忍不住想钳一块入口,眼看得都直了——就是那时候烙下的病根儿,什么是垂涎三尺,什么叫肉香,什么是满足,体会的太深了,简直是刻骨铭心。

  穿的衣服都是棉花纺成的粗布漂染成黑色、灰色、蓝色的缝制的,洗得发白了,补丁摞补丁是非常正常的。要是谁家买了一块洋布冷不丁给小孩做了一件衣裳,肯定要美好多天,享受伙伴们羡慕的目光,那叫一个爽;鞋,无论单鞋还是棉鞋都是千层底的,那是所有实在穿不得的衣服与棉质用品碎片粘合在一起纳成的鞋底子,“打球赛跑不怕磨”的球鞋那是奢望,皮鞋只是听说过。

  过新年都能添置一身新衣裳,而新衣裳实际上是自己没穿过的别人(城里人)的旧衣服,抑或是没有明显补丁的衣服,但那也美,“旧貌换新颜”嘛!

  除了能吃到好吃的与穿新衣服之外,更重要的是一年里再也没有比这些天更热闹了。除夕这天先是磕头祭祖、到坟前给故去的先人焚烧纸钱、燃放鞭炮并告诉他们过新年了,晚辈们一切安好,天堂那好上哪去;再贴对联、贴窗花、贴年画把屋里屋外布置的红红火火,晚上一家人热热闹闹地一起吃年夜饭,七十年代盼着围在收音机前听曲艺专场,八十年代等在电视前面看春晚,这些都是每年雷打不动的事情。

  初一早早起来,一家人按部就班地煮饺子、放炮、上供、拜神灵,祈祷老年人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小孩学习进步多得奖状,保佑家庭幸福美满、人口平安,祈求六畜兴旺五谷丰登等事事遂心的事情。礼佛仪式完毕,再给老人们有模有样的叩头,之后吃饺子,转圈大拜年。关系好的要拜,好上加好,大事小情互相帮衬;关系一般或有点矛盾的也要拜,借此机会化解矛盾,理顺关系、与睦乡邻,并表达最美好的祝愿、送去最温馨的祝福。

  正月十五,这天吃了一年一次美味的元宵后,点起灯笼,互相欣赏、品评、追逐着到村口不易引起火灾的地方观看烟花燃放,那五颜六色的空中造型层出不穷、花样百出,那是从来没有走过神儿的时间,驻足凝神呐。

  正月十六的“溜百病”是人们消灾祛病的一种古老的习俗,人们乐此不疲在街前街后溜来溜去,有说有笑。

  小时候,大人们为了过新年,一收秋就开始了准备。不仅是吃的.,还有文艺宣传。据说那时县里文化部门很重视这项工作,几乎每年正月十六组织各村在县城大街要亮相汇演并评比。各村的干部是卯着劲儿培养本村文艺骨干,提高他们参演水平,排练了各式各样的曲艺节目。当时的京剧样板戏风靡村落,什么《红灯记》、什么《智取威虎山》呢,男女老少多多少少依依呀呀都能哼上几段,尽管不那么专业,可没有人奚落你,好了热情鼓掌;不好,善意地一笑了之,大概因为荒腔走板的唱腔抒发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热爱吧。武虎会、耍狮子、踩高跷、小车会、跑旱船等各种会在过新年前后走街串村相互交流、观摩,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好戏应接不暇。排练、演出热闹一个冬季、一个正月,直至二月二“龙抬头”时节庄稼地里陆续有活儿了,“疯子们”才恋恋不舍地褪去,“傻子们”才带着年初的喜庆开始了一年的劳作。

  那时一般人家从腊月二十三开始到正月十六,每天有基本固定的事情做,有条不紊,劳逸兼顾;每天都有做事的禁忌,可以做的与不能做的,彼此心照不宣,严格遵循。这种忙碌、祥与、虔诚把年味渲染的十足。

  想起来,多少难忘画面在脑海中沉积、浮现。这是记忆中的年味。

  近十多年过新年的物质味越来越浓,过新年的文化味却越来越淡。

  新年无疑是中国人最大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但年俗正在以“风”的速度简化、退化,拜年由虔诚的对面与温情款款家书的文字祝福,变成了打电话、甚至只是一个群发短信顶替问候;QQ群中、微博中一句没有丁点儿自己真情实感的套话,打发了多少粉丝与鲜活的面容;在互联网上可以泡一天,却不愿到亲朋好友家中坐一会儿;一个电话把高档饭店的年夜饭大餐已早早搞定,满桌佳肴却不再那么美味,家庭气氛不再浓烈;照样添置新衣,但无论多漂亮的衣服,能带给我们的喜悦是那么有限。没有人再关注老百姓的过新年的文化感受,显贵们关注的重心转移到了位子、房子与票子与能带来这些向高端转化的人与事上。现在的年,除了象征性的祭祖、攀比性的聚会、有针对性的拉关系,纯耗费时间的打牌,恐怕唯一的文化味就剩下了春晚,不看春晚的也就还有春运——亿万人南北大迁移的现象让人想起来:奥,又该过新年了。人情日渐淡薄,关系日渐疏远。

  我们的民俗年被“稀释”得几乎没有了原来的颜色与滋味,失去了这个节日固有的传统魅力。对于过新年再也没有了小时候那样地殷殷期待。

  没有文化味的新年,也就没有了“年味”。

  以前,很多时候吃喝穿住行都比不上现在,电视电话不普及,轿车、互联网更不用想,可人们每逢新年都显得喜气洋洋,也许就是过新年的传统习俗集中满足了人们对物质与文化的需求。

  我以为,年味主要靠传统文化形式体现,它不单是传统观念,它不全是封建迷信,它也不总是繁文缛节,它可以“与时俱进”,但它的精髓——祥与、快乐、团圆、安康一定是主旋律呀。再现丰足的年味,在于鼓励人们对天、对地、对自然要有所敬畏、有所忌惮、有所祈盼,对民族的东西有所继承、有所发扬。

  年味不应该淡下去了!

  年味变淡了作文 6

  我一直在思索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在中国,春节是最隆重的节日,是中国人最喜欢的节日呢?后来,想了很久,我终于想明白了,人们看重的是春节的这种氛围,团圆的氛围,热闹的氛围,好玩的氛围。大家都辛苦了一年,好不容易聚到一起,一家人在一起聊聊天,吃个团圆饭,看看春节联欢晚会,谈谈工作,谈谈学习,谈谈家庭,小孩子穿上崭新的衣服,去放鞭炮,点烟花,给长辈们拜年赚压岁钱。传说除夕夜有叫“年”的怪兽,许多人还会整夜不睡,这种习俗叫做守岁。过年的时候,人们总有一种温馨幸福的感觉。

  过年固然好,可是,春节又将至,大街小巷张灯结彩,我却发现,近年来年味儿越来越淡了。似乎过年能让我们高兴高兴的,就只剩下穿穿新衣服,赚点压岁钱了。春节不再是令人人都欣喜若狂的节日,成了给幼年的小孩子们乐一乐,玩一玩的日子。

  过年领着5岁的表弟去玩,走在街上,他东瞅瞅,西看看,好像什么都是很新鲜的.样子,一会儿要去买氢气球,一会儿又要去游乐场玩,还有广场许多小吃也令小家伙垂涎三尺,吵着嚷着要买这买那。玩一次旋转木马能让他高兴很长时间,买一盒炮来放,能把他吓得躲在我身后不敢露面。看到广场有漂亮的花灯,拉着我的手就往广场跑,要去看花灯。叔叔给了他二十元钱零花,他激动得一蹦三尺高,喊着:“耶,爸爸给我钱了,我有钱了。我们去买好吃的!”可是,相比之下,我这个姐姐就显然成了个陪玩人士。对我来说,氢气球已经不再是我可以玩的东西,去游乐场也只是高兴一小会儿而已,广场的小吃都吃的腻了。陪着表弟去玩旋转木马,看到都是一群小孩子,似乎旋转木马也只是童年时代美好的梦了,去看花灯,花灯也只能图个漂亮,去放炮,放炮不过是噼里啪啦响几声罢了。至于表弟对二十元零花钱的热情,我就更是没有了,表弟才5岁,没人一次性给过比这二十块的零花钱了,可是对我来说,这二十元零花就很普通了。表弟喜欢的东西,对我都没有了吸引力,而对于过年来说,我也没有了从前的那股热乎劲儿。

  眼下也正是过年时,与以前地过年相比,虽然现在过年物质生活更丰富了,但精神文化却总是像缺少了些什么,似乎那些年地过年更热闹,更开心一些,我们似乎更怀念以前地年味儿。以前过年时,总是盼着年关时候能和爸爸妈妈一起贴对子贴福字,能全家人一起扫屋子,能架起年货来准备点年货,总是盼望着三十晚上能看春晚,能一晚不睡觉守岁,能放包饺子吃饺子,总是盼望着大年初一能和爸爸妈妈领压岁钱花,能穿漂漂亮亮地新衣服,能放鞭炮放烟花。那些年,身为小孩子地我们听到鞭炮声会乱蹦乱跳,穿着新衣服在镜子前照了又照,拿着爷爷奶奶给地压岁钱舍不得花,最后还是都给了老爸老妈,等到别人家放完炮就跑过去,看看有没有剩余地小炮再捡回来自己放,午饭时看着桌上许多好吃地,流着口水却又舍不得吃,因为一年也难得改善这么几回伙食,生怕吃完了明天吃不上这些好吃地了,过年地时候爸妈总会领着我们一家到摄影馆照许多相片,我总是摆出各种姿势来显摆,妈妈总说我爱臭美。可是到了如今,物质生活好了,即使在平常爸妈也会给买很多漂亮地衣服,亲友也会给足够地零花钱,老虎炮要多少有多少,文娱节目天天有,好吃地随处可见,最不缺地就是食物,而家家都有数码照相机,想什么时候拍照就什么时候拍照。所以,有了物质生活地丰富,人们就把精神文化给忽略了,过年地程序删减了一道又一道,过年地氛围也少了一层又一层。

  过年也是一种文化,在如今这种精神文化短缺地时候,或许,追求民俗,一家人围在一个大火炉前讲讲各自地故事,参加参加各地地风俗活动,也能找到一些年地感觉……我思索着,那份一家人其乐融融地氛围何时能重新出现在年关呢,那份我怀念地年味儿,那种特殊地精神文化……

  年味变淡了作文 7

  “年”意味着家人的团圆,年年过年一切亦然。年的味道不知从何时,慢慢的变淡。——题记

  年的形式并没有变。过年有丰盛美味的佳肴,家人依然团聚,家家户户灯火通明……是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才使年味渐渐变淡。不说奶奶的小时候,就说我小时候的年。推开记忆的大门,走进门内。小时候,只有过年的时候才觉的热闹,有可能那时幼小的我,不懂什么是年吧!就知道有好吃的东西,有甜甜的糖果吃。是那样的盼着过年,一天天的盼着。当年来的时候,我是那样的高兴。

  大一点的时候,奶奶就带着我和妹妹,看外面的烟花。到过年最后几个集市上,大爷总会给我和妹妹各自买个灯笼。灯笼很小,发着火红的亮光并唱着歌。刚买回来,是那样的爱不释手。每天从早拿到晚,回想起和妹妹,拿着灯笼满院子里跑,天上的烟花因星星闪烁更加璀璨耀眼。数着夜空中最亮的星,是那样的幸福。那时刻,记录了我和妹妹的成长。是我和妹妹成长过程中,一个不忘的小插曲。

  再大一点时,鞭炮取代了灯笼。过年的前十天起,早已拿起鞭炮带着妹妹,和村里的.小伙伴一起放着鞭炮。跑来跑去,不管外面多冷。那时也不顾冷不冷了,只顾得自己玩的高兴。总是满头大汗的跑回家,向家人分享玩耍时的乐趣。包饺子时,争着吵着我要包我要包。不管家人怎么不让包,自己都会动手包起来。包的饺子歪七扭八的,但还会得到家人的表扬。那时也知道被夸的感觉,是那样的骄傲。当香喷喷的饺子出锅时,为了找钱的我和妹妹。总是把自己吃撑,吃到谁把钱吃出来为止。想想就忍不住想笑,童年是多姿多彩的!哈哈!

  我觉得说到这就可以了,我关上记忆的大门。时光悠然,岁月无情。我从小时候转眼间也变成了,十六七的小女孩。如今,由于人生活水平的提高。年味慢慢变淡,过年时的美味佳肴早已变成了,日常生活的便饭。在平常生活中,每天都像过年一样。想吃什么就买什么,不用再等到过年时的美味佳肴了。

  如今现在谁家的小孩还会在冷的天,提着灯笼跑来跑去呢?没有小孩在外面放着鞭炮,都是在吃饭时家人放。包饺子也不包了,就知道在一旁抢着红包。就让手机陪伴着自己,过完这除夕之夜,可以说是手机让着年味慢慢变淡。

  年的味道即使渐渐的淡去,但不要忘了年是团圆的日子。我们一生能有几个除夕夜呢,一年又有几个夜晚陪我们的家人呢?别让手机夺去了,你陪伴家人的时间。多陪陪家人吧,她们更需要陪伴。

  年味变淡了作文 8

  我总是在寂寞的时候,放开身心,出去走走。去仰头看空旷澄澈的天空,去低头俯视苍茫的大地。但是看这些,总会给我一种非常落寞的感觉。天那么空,地那么广,却容不下我那一颗忧郁的`心。

  寂寞久了,就找一个台阶,安静的坐在那里,看着匆匆的行人,我不知道他们怎么会那么忙,但是我知道他们是快乐的,充实的,他们不会像我这样无所事事,空虚的像要马上就颓废掉了一样。即使这样,我也没事干。

  一个人走在街上,有时听到手机传来短信的铃声,原来是同学问数学题,我不想做题,不想打扰我的寂静,便淡淡的回一个等我以后研究。其实,我总是希望有个朋友能给我经常打电话,可是不曾有过。

  然后,我还是做好我自己,安安静静的,这样不会惹出太多的麻烦。

  现在我唯一的奢望就是能够安安静静的写文,放下所有负担的活儿。我爱写文,写好文是我的理想,我曾说过我要做一个自由作家,写一切源于灵感的东西。

  再然后,我就希望所有我认识的人和认识我的人开开心心。

  远处,有几声噼里啪啦的声响。

  天很冷,我又裹紧了外套。

  回到家,不明白怎么突然之间来了这么多家人,热热闹闹的,那么欢喜。

  你去哪了,大家都在。

  远处,一朵灿烂的烟花绽放。我恍然明白,原来,春节要来了。

  年味变淡了作文 9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冬末将至,腊梅飘香。中华民族又迎来了一年一度最隆重的节日——春节。

  年年岁岁,岁岁年年。恍惚记得儿时,每当到了这个时候,家家户户都在忙着贴窗花、贴对联、贴福字、置办年货……可是如今,做这些事情时的心态,却早已与过去大不相同。

  年味淡了。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各种大型商场四处都有遍布,网络购物也变得越发普及,这为人们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动动手指就能完成的事情,也没有人再愿意浪费大量的时间去置办一些看似无用的装饰物。并且,零星的鞭炮声也很好的印证了这一点。

  还记得儿时,一进腊月门,鞭炮声便总是不断的,大人们或许觉得有些聒噪,孩子们却是乐趣不断,各类烟花爆竹遍布大街小巷,一片繁荣祥和之景。而如今,电视电脑手机的使用趋于低龄化,孩子们都有了更有趣的东西,便很少去碰那烟花爆竹了,花钱听个响这样的傻事,更是没人愿意去做。

  年味淡了。小时候,每年最期待的事就是大年三十晚上家长手里的红包了。然而,随着手机转账功能的流行,就连新春红包都选用转账的方式,越发的.失去了年味……

  或许可以找借口说是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心态也在一点点成熟,所以看待事情也会有了新的角度。也有人解释,说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些现象的出现也属必然。

  然而,真的如此吗?一个失去了灵魂的民族,真的是我们想要的未来吗?

  年味变淡了作文 10

  春节,这对于亿万华人而言最为浓墨重彩的节日终于到来,似乎是让人们期盼了一年。这样周而复始,不知过了几千年。

  而年究竟是什么呢?是那头传说中的吃人怪兽,还是谷穗下垂的形象?到了今天,恐怕都不是了。年成了一个代名词,成为了一种符号,成了我们中国人的一个标记。

  然而,年味似乎正在慢慢地、渐渐地消隐,或是消逝!连我自己都感到了可怖。

  在记忆里,依稀还记得年长的姐姐说她不喜欢过年。那时,真的隐隐地刺痛了我的心,只是年少啊!尚未察觉。在回忆里,我又真的感受到了那种痛,不知为什么。

  而现在呢?人们真的似乎都淡漠了,我甚至还听到过有的孩子说不喜欢过年。啊!原来不只姐呀!

  年究竟是什么?我无法解释,但就我个人的理解,我认为年是一种回归的象征。每个人无论到得何地,过年时总要回家的,或者至少都想着回家――那是心灵的一种回归的渴望。家,可是一个多么温暖的词呀!

  现在,姐在北方的一个城市里工作,据说北方的年味儿很浓,那儿的人们都很朴实、和善,特别重视这样一个重大的特殊的节日。因而她才可以早早地回来与家人团聚,又不必担心归期过急了。还好不在南方,据说有的城市只放三天假,那根本就不可能回家了。

  而我们中国人又这么重视家。家,不仅只是我们住的地方,那更是一份寄托,一份温馨,更是我们心灵的归宿、灵魂的休憩处。任凭风雨多大,只要有家就不怕。

  如果过年了,家人还不能团聚,真的难以想象!

  而年味的消逝,在我们这个小城里却成了一个不争的事实。

  孩提时代的依稀而模糊的记忆里,我还可以看到一些过年的欢乐景象。伙伴们争着放鞭炮,嬉戏玩闹,最高兴的是领到红包,不论压岁钱有多少。火热的大红色就是过年的颜色。中国的红真的包含了太多、太多。

  而现在似乎都已不再了,鞭炮声显得单调而刺耳,全无热闹欢腾的景象,孩子们似乎也不大在乎压岁钱了。

  压“祟”,保一年平安,这层意义,我现在才明白,孩子们应是不知道的。

  现在的过年,就好象是一个卸了红衣浓妆的老成持重的姑娘了。

  还记得,寒假前,一位寄宿的乡下朋友问我:“你们城里是怎样过年的?”我竟一时愣住了,答不上来。“是啊!我们现在究竟是怎样过年的?我应该好好想想了。”便随口告诉他一些时下正时兴的.过年方式。例如:团年饭去宾馆吃,全家一起外出旅游等。

  他感到很吃惊,也很不解,说:“那是哪来什么年味啊!我们村里的过年,那才叫热闹呢!只有回家的,没有向外跑的,团年饭都自己做,那才有年味儿嘛,就像吃年糕那样。”

  我又向他解释,“现在城里人们工作都很忙,没有时间。像‘五·一’、‘十·一’这样的法定假期才能有些休息时间。一到过年,恰好一家人都有时间,便趁隙旅游了,偷个闲;上饭店吃团年饭,那样也方便,省时一些。”

  其实,我也同他想的一样啊!小城里的年过的单调而乏味了,年味似乎在这儿消逝了。只记忆里还依稀有些模糊的影子。

  这样的生活究竟好不好呢?

  我无法替别人下定论。但至少我还不习惯这样的趋于冷淡的春节,我还不适应。我倒宁愿看到一个热闹的春节氛围。即使是那热闹不属于我也好啊。

  这个节日本该是如一位活泼俏丽的红妆少女那样盛装打扮的。像北方人那样,把喜庆传到每一个角落。

  几千年来的辞旧迎新史当如何延续?

  我想,我们这一代应该做些什么,不要让中华文化里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在我们手中渐次消逝。到以后的孩子问我们时,不要只说“那只是一段陈旧的历史。”

  现代社会进步飞速,但还是留下一些古朴的风俗要好一些。

  传统的节日风俗都寄托了人们的美好愿望。新年赠橘(吉),压岁(祟)钱……

  还记得苏辙有:“年年最后饮屠苏,不觉年来七十余。”那又是怎样的一派合家融融、一派祥和。

  我想,我们都不希望中国的红变淡、年味消逝吧!

  年味变淡了作文 11

  我一直在思索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在中国,新年是最隆重的节日,是中国人最喜欢的节日呢?后来,想了很久,我终于想明白了,人们看重的是新年的这种氛围,团圆的氛围,热闹的氛围,好玩的氛围。大家都辛苦了一年,好不容易聚到一起,一家人在一起聊聊天,吃个团圆饭,看看新年联欢晚会,谈谈工作,谈谈学习,谈谈家庭,小孩子穿上崭新的衣服,去放鞭炮,点烟花,给长辈们拜年赚压岁钱。传说除夕夜有叫“年”的怪兽,许多人还会整夜不睡,这种习俗叫做守岁。过新年的时候,人们总有一种温馨幸福的感觉。

  过新年固然好,可是,新年又将至,大街小巷张灯结彩,我却发现,近年来年味儿越来越淡了。似乎过新年能让我们高兴高兴的,就只剩下穿穿新衣服,赚点压岁钱了。新年不再是令人人都欣喜若狂的`节日,成了给幼年的小孩子们乐一乐,玩一玩的日子。

  过新年领着5岁的表弟去玩,走在街上,他东瞅瞅,西看看,好像什么都是很新鲜的样子,一会儿要去买氢气球,一会儿又要去游乐场玩,还有广场许多小吃也令小家伙垂涎三尺,吵着嚷着要买这买那。玩一次旋转木马能让他高兴很长时间,买一盒炮来放,能把他吓得躲在我身后不敢露面。看到广场有漂亮的花灯,拉着我的手就往广场跑,要去看花灯。叔叔给了他二十元钱零花,他激动得一蹦三尺高,喊着:“耶,爸爸给我钱了,我有钱了。我们去买好吃的!”可是,相比之下,我这个姐姐就显然成了个陪玩人士。对我来说,氢气球已经不再是我可以玩的东西,去游乐场也只是高兴一小会儿而已,广场的小吃都吃的腻了。陪着表弟去玩旋转木马,看到都是一群小孩子,似乎旋转木马也只是童年时代美好的梦了,去看花灯,花灯也只能图个漂亮,去放炮,放炮不过是噼里啪啦响几声罢了。至于表弟对二十元零花钱的热情,我就更是没有了,表弟才5岁,没人一次性给过比这二十块的零花钱了,可是对我来说,这二十元零花就很普通了。表弟喜欢的东西,对我都没有了吸引力,而对于过新年来说,我也没有了从前的那股热乎劲儿。

  眼下也正是过新年时,与以前的过新年相比,虽然现在过新年物质生活更丰富了,但精神文化却总是像缺少了些什么,似乎那些年的过新年更热闹,更开心一些,我们似乎更怀念以前的年味儿。以前过新年时,总是盼着年关时候能与爸爸妈妈一起贴对子贴福字,能全家人一起扫屋子,能架起年货来准备点年货,总是盼望着三十晚上能看春晚,能一晚不睡觉守岁,能放包饺子吃饺子,总是盼望着大年初一能与爸爸妈妈领压岁钱花,能穿漂漂亮亮的新衣服,能放鞭炮放烟花。那些年,身为小孩子的我们听到鞭炮声会乱蹦乱跳,穿着新衣服在镜子前照了又照,拿着外公奶奶给的压岁钱舍不得花,最后还是都给了老爸老妈,等到别人家放完炮就跑过去,看看有没有剩余的小炮再捡回来自己放,午饭时看着桌上许多好吃的,流着口水却又舍不得吃,因为一年也难得改善这么几回伙食,生怕吃完了明天吃不上这些好吃的了,过新年的时候爸妈总会领着我们一家到摄影馆照许多相片,我总是摆出各种姿势来显摆,妈妈总说我爱臭美。可是到了如今,物质生活好了,即使在平常爸妈也会给买很多漂亮的衣服,亲友也会给足够的零花钱,老虎炮要多少有多少,文娱节目天天有,好吃的随处可见,最不缺的就是食物,而家家都有数码照相机,想什么时候拍照就什么时候拍照。所以,有了物质生活的丰富,人们就把精神文化给忽略了,过新年的程序删减了一道又一道,过新年的氛围也少了一层又一层。

  过新年也是一种文化,在如今这种精神文化短缺的时候,或许,追求民俗,一家人围在一个大火炉前讲讲各自的故事,参加参加各地的风俗活动,也能找到一些年的感觉……我思索着,那份一家人其乐融融的氛围何时能重新出现在年关呢,那份我怀念的年味儿,那种特殊的精神文化。

  年味变淡了作文 12

  总感觉这些年,春节的年味淡了。

  过春节,中国人称之为过大年,可见老百姓对春节之重视,场面之宏大。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声,人民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老百姓手中有钱了,年味却淡了,让人遗憾。

  从前,过春节时间比较长,从腊月的二十三,俗称小年开始,春节就已经来到,这一天老百姓吃火烧、送灶君,祈求来年的富足。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割块肉,二十七杀小鸡,二十八帖花花。二十九灌壶酒,年三十包饺子等。大年初一到处作揖,即给人拜年,大年初二开始走亲访友,从大年初一到大年初五,这是春节最为隆重的时间段。从初六到正月十三,是春节的延续其,人们仍然陶醉在春节的气氛中,正月十四到十六是元宵节,是春节的另一个高潮,之后春节过完。

  从前,春节是隆重的,刚到腊月,人们就开始“慌春节”,即心中就天天想着春节,腊月二十三之后,开始准备春节的吃的、用的,无论家境富足和贫寒,都要尽一切可能,让家人吃好、穿好、玩好。

  从前,孩子们期盼春节地到来。现在四十岁以上地人,都会有这样地感受,儿时渴望春节地到来。为什么那个时侯地孩子都渴望春节地到来?因为那时,物质还不是很丰富,只有到春节才能够吃到好吃地,穿上新衣服。当然,家中地大人也会向孩子许诺,只要努力、听话,春节给你买新衣服、玩具等。

  从前,人们过春节需要鞭炮声助威,需要烟火添彩。现在,随着人们环保意识地增强,很多老百姓不再钟情于鞭炮、焰火。没有了鞭炮、焰火,似乎春节也不热闹了。

  现在地年味确是淡了。虽然过春节还要准备,由于物质丰富,手中有钱,随手都可以买来,春节所用物品,不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就可以办齐;平时,老百姓地餐桌不缺肉食品,也不需要到春节大吃了;从前,走亲访友才穿新衣服,现在,谁也不再穿旧衣服、补丁衣服,平时穿地衣服和春节没有什么两样;从前娱乐单调,庙会、元宵节是人们娱乐地好地方,好方法,现在,有电影、电视、网络多种娱乐媒体,传统地庙会、元宵节没有了往日地魅力。

  年味的确是淡了。

  年味变淡了作文 13

  记忆中,每逢过年,楼道里,总是弥漫着鱼的腥味;小巷中,活跃着孩子们放鞭炮的身影,浓烈的火药味被风吹送得很远很远;大街上,充斥着买年货、挑新衣的人,寒冬腊月,却时时能见到心急的人敞开衣服,全身汗气蒸腾……

  年味在空气中氤氲着,翻腾着,最后变成浓稠的家的味道。

  可是,如今这年味如同一杯香醇可口的咖啡被清水一点一点稀释了,味道越来越淡。记得小时侯,伯伯总会从杭州回来,和我一起撒下大把大把的发着荧光的彩虹糖,一起看那绚丽的烟火在夜幕中怒放。姑姑也会从上海带回许多让我口馋的零食,满足我的'口福。到了吃年夜饭的时候,全家人围坐在大圆桌边,面对久违的亲人,举杯祝福,此时,爷爷、奶奶红光满面,精神矍铄。餐桌上,散发着饭菜的香味,耳边,回荡着春晚和烟火在空中爆炸混杂在一起的声音。新年的钟声进入倒计时,于是,大人、小孩来到屋顶花园,争先恐后,嘻嘻哈哈,放烟火,许愿景。

  可随着我一点点长大,我和伯伯一起看“彩虹糖雨”的机会也越来越少,姑姑的零食也早已和年幼时的玩具一起消失了,全家人团团圆圆在一起吃年夜饭的次数屈指可数。一起看春晚、放烟火、聊天说愿望,这些仿佛都被锁进了一个叫回忆的盒子里。

  今年除夕,我和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一起过。年夜饭还是那么的丰盛,春节联欢晚会一如既往在荧屏中上演着,窗外美丽的烟花此起彼伏地绽放着,我却觉得索然无味。一家人迅速地吃完了饭,爷爷奶奶借口累,早早地上床睡了,爸爸开始上网,妈妈独自在厨房里收拾,我傻坐在沙发上,木然地看着电视,想像着伯伯、姑姑他们在自家过年的情景。

  那些上春晚演出的演员们,不知内心是否也有失落感。在感激他们牺牲自己与家人团聚的机会给我们带来欢乐的同时,也希望所有因为各种原因不能与家人团聚的人们能常回家看看。

  年味变淡了作文 14

  恐怕是许多人过新年时的感觉。不必说有着传统过新年记忆的老人们,连才上小学的小表弟,都一脸无聊地说,过新年就剩了两件事有意思,放鞭炮与压岁钱。看来,年味儿还真是淡了。

  有人说,过新年最大的主题是团圆,这话没错。新年期间,一家人聚在一起,吃个团圆饭,喝杯团圆酒,谈谈工作的事情,聊聊生活的烦恼,体会着家的温馨,亲情的温暖,一种幸福感油然而生。但新年毕竟是新年,如果仅此而已的话,与一般的节假日也就没啥区别了。过新年,要过出年味儿来才好。

  年是一种民俗,一种文化,它是几千年民族文化传统的积淀。外公说,以前过新年,那可是有一整套的习俗,一进腊月,各家就开始忙活起来,初八吃腊八粥,二十三过小年,准备果品送灶王爷“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二十四扫尘日,全家大扫除,还要在床脚点灯,驱鬼辟邪。年三十,讲究就了,贴门神,贴年画,贴窗花,祭祖宗,祭天地,祭神灵,一直到正月十五过完元宵节,闹完花灯,年才算过完。

  眼下的生活,那些传统习俗似乎已经成了遥远的回忆,带点年味儿的活动似乎只剩下了贴个春联,放放鞭炮,看看春晚,真正的年味儿好像只有跟着旅游团到遥远封闭的乡村才能看得到。

  过新年是一种文化,年味儿需要载体。当以前只有在过新年才能吃到的`年货现在每天在超市里都堆积如山的时候,我们更需要文化层面的年、民俗意义的年。

  迎来送往、喝酒聚会的间隙,可以去听听家乡戏,看看大秧歌;兴之所至,也可以拿出毛笔来试着写几副春联,跟老人们学学剪纸,或者什么都不做,只是坐在火炉旁听外公讲“过去的故事”,你也可以感觉到年味儿正一点点地从老人脸上的皱纹里,从噼啪作响的灶火中渗透出来,洋溢在你的周围——那就是过新年的感觉。

  年味变淡了作文 15

  年味儿淡了或许是现在许多人过年时的感觉。不止是有着传统过年记忆的老人们,连才上小学的小表弟,都一脸无聊地说,过年就剩了两件事有意思,放鞭炮和压岁钱。看来,年味儿还真是淡了。

  有人说,过年最大的主题是团圆,这话没错。在春节期间,一家人聚在一起,吃个团圆饭,喝杯团圆酒,谈谈工作的事情,聊聊生活的烦恼,体会着家的温馨,亲情的温暖,一种幸福感油然而生。但春节毕竟是春节,如果仅此而已的话,和一般的节假日也就没啥区别了。过年,要过出年味儿来才好。

  年是一种民俗,一种文化,它有着几千年民族文化传统的积淀。爷爷曾说,以前过年,那可是有一整套的习俗,一进腊月,各家就开始忙活起来,初八吃腊八粥,二十三过小年,准备果品送灶王爷“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二十四扫尘日,全家大扫除,还要在床脚点灯,驱鬼辟邪。年三十,讲究就了,贴门神,贴年画,贴窗花,祭祖宗,祭天地,祭神灵,一直到正月十五过完元宵节,闹完花灯,年才算过完。

  眼下的生活,那些传统习俗似乎已经成了遥远的回忆,带点年味儿的活动似乎只剩下了贴个春联,放放鞭炮,看看春晚,真正的年味儿好像只有跟着旅游团到遥远封闭的乡村才能看得到。

  过年是一种文化,年味儿需要载体。当以前只有在过年才能吃到的年货现在每天在超市里都堆积如山的'时候,我们更需要文化层面的年、民俗意义的年。迎来送往、喝酒聚会的间隙,可以去听听家乡戏,看看大秧歌;兴之所至,也可以拿出毛笔来试着写几副春联,跟老人们学学剪纸,或者什么都不做,只是坐在火炉旁听爷爷讲“过去的故事”,你也可以感觉到年味儿正一点点地从老人脸上的皱纹里,从噼啪作响的灶火中渗透出来,洋溢在你的周围——那就是过年的感觉。

  年味变淡了作文 16

  恐怕是许多人过年时的感觉。不必说有着传统过年记忆的老人们,连才上小学的小表弟,都一脸无聊地说,过年就剩了两件事有意思,放鞭炮和压岁钱。看来,年味儿还真是淡了。

  有人说,过年最大的主题是团圆,这话没错。春节期间,一家人聚在一起,吃个团圆饭,喝杯团圆酒,谈谈工作的事情,聊聊生活的烦恼,体会着家的温馨,亲情的温暖,一种幸福感油然而生。但春节毕竟是春节,假设仅此而已的话,和一般的节假日也就没啥区别了。过年,要过出年味儿来才好。

  年是一种民俗,一种文化,它是几千年民族文化传统的积淀。爷爷说,以前过年,那可是有一整套的习俗,一进腊月,各家就开始忙活起来,初八吃腊八粥,二十三过小年,准备果品送灶王爷“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二十四扫尘日,全家大扫除,还要在床脚点灯,驱鬼辟邪。年三十,讲究就了,贴门神,贴年画,贴窗花,祭祖宗,祭天地,祭神灵,一直到正月十五过完元宵节,闹完花灯,年才算过完。

  眼下的生活,那些传统习俗似乎已经成了遥远的回忆,带点年味儿的活动似乎只剩下了贴个春联,放放鞭炮,看看春晚,真正的年味儿好像只有跟着旅游团到遥远封闭的乡村才能看得到。

  过年是一种文化,年味儿需要载体。当以前只有在过年才能吃到的年货现在每天在超市里都堆积如山的时候,咱们更需要文化层面的年、民俗意义的年。迎来送往、喝酒聚会的`间隙,可以去听听家乡戏,看看大秧歌;兴之所至,也可以拿出毛笔来试着写几副春联,跟老人们学学剪纸,或者什么都不做,只是坐在火炉旁听爷爷讲“过去的故事”,你也可以感觉到年味儿正一点点地从老人脸上的皱纹里,从噼啪作响的灶火中渗透出来,洋溢在你的周围——那就是过年的感觉。

  年味变淡了作文 17

  十二点钟声敲响,伴随着一阵阵礼花燃放的声音,我们辞去了旧岁,迎来了新的一年。

  小时候我每年最期待的时候就是过年的那几天,那几天总是我最开心的时候。

  放烟花、收红包、走亲戚这些都是过年必做的事情,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放烟花了,每年除夕夜都会和外公一起放烟花,一定要在把所有烟花都放完后才肯进家门。年幼的我看着手中的仙女棒在点燃后绽放出绚丽的火花,心里就会很开心,然后用正在燃放的仙女棒在空中写出自己的新年愿望,现在想想,那时还真是容易满足……而当长大了后,却再也找不到儿时那种对于放烟花的.执着,尤其是在外公过世之后,家里也没有什么人可以和我一起放烟花了,亲戚家几个一起长大的孩子聚在一起时,所做的事也不再是一起玩烟花,而是被打游戏所代替。年还是照样过着,但始终是少了点什么味儿……我对于过年也不再有着那么大的期待。

  年味,对于我们而言,也是愈渐淡了。父辈们常念叨着:“这年啊,是越过越无趣了。”细细想想也是,在他们的回忆里,年味的弥漫从腊月就开始了。那时交通不如现在发达,却丝毫不影响人们对于过年的热切追求。他们可以步行几十公里,只为走到镇上,买些个年货,而年货筹备的过程,还要往复走许多个来回。求着家中大人许久,才能讨到一串糖葫芦。这些往来和讨到的小零食,虽然艰辛,但回头想想这样的乐趣是无论什么也比不上的。也许是因为儿时的自己特别容易满足,所以只要有着自己喜欢的东西,便会觉得年味浓厚,大家都长大后,不再能被这些简单的东西满足,便觉着这年的氛围里总是少了些什么。

  随着现代化生活的发展与进步,我们的年味也悄然在我们的身边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城市空气污染愈来愈严重,自家小区里都很难有机会感受那捂着耳朵放烟花的机会,红包里的压岁钱愈来愈厚,可真正过得开心的人却没有几个,交通愈来愈发达,使买年货更加方便,超市里商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人们不再会为了买新年的年货东奔西走好几回……

  现在,许多人都已经发觉年味变淡的气息,有更多的人们呼吁着我们回归年味。春节作为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是中华文化流传千年的代表,作为新时代的我们更加应该努力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回归儿时那浓浓的年味儿,感受新年的欢快气息,远离灯红酒绿、觥筹交错,热热闹闹过大年!

【年味变淡了作文】相关文章:

[精品]年味变淡了作文10-19

年味变淡的作文(精选15篇)02-10

年味的作文【精选】12-18

年味的作文(精选)01-13

(经典)年味的作文01-04

年味的作文09-26

友情变淡的句子03-13

变了味的年作文01-07

失去的年味作文12-12